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豫西调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豫西调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19 14:43:3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乔社斌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豫剧是中原文化之明珠。豫西调渊源于靠山簧,是豫剧的主要支脉,在河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靠山簧素有渊源嵩县之说。深入开展豫西调靠山簧之研讨,对于弘扬戏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靠山簧的起源

  

 

  豫西调靠山簧,又名豫西老靠调,也叫豫西梆子,始曰“靠山吼”,俗称“嵩戏”。

  嵩县是豫西古老文明的山区大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杰地灵,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豫西调靠山簧,在嵩邑起源于明朝中期。前身是“靠山吼”—“卷戏”,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嵩县戏曲志》记载: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安陵村的木偶戏班和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古路壕村的卷戏班,都一直沿用靠山吼—靠山簧声腔。

  历经元末之战乱,明朝初年社会基本稳定,戏曲活动复明。到明代中期河洛戏曲文化得以长足发展。嵩邑于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嵩域北连洛阳龙门山,西南达卢氏、永宁边(洛宁县界),今栾川、伊川县域及鲁山、汝阳、宜阳部分地区古乃嵩县辖区。许多戏曲史学家历来认为:豫西调前身是靠山簧;靠山簧源于豫西山区。这同嵩县戏曲史传一致。嵩邑近水楼台,先得洛“月”之光,戏艺盛兴。嵩县的民间艺人们利用山区特有条件,“选靠山、对应山”唱戏,名曰“靠山吼”。靠山吼采用苍凉粗犷的大本腔唱法,音域宽厚,声腔嘹亮,倍受民众欢迎。当时在嵩县盛兴的“圈鼓圈戏”、“唱小曲”、“踩高跷”、“玩故事”、“玩猴戏”、“木偶戏”和后来形成的卷戏,大都采用靠山吼声腔演唱。明朝中期,靠山吼在嵩县问世,使嵩邑及周边州、县的戏曲活动空前活跃。演艺规模由原来的民间演乐献舞,提升到由绅士名流率领,官方认可的祭祀、典仪和佛道教庙会等大型典庆场所演唱。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皋山进香修醮记》载:大明国河南府嵩县鹤鸣观……四时有庆、八节舞娱。又如:始建于明代 的嵩县城南关的“海市蜃楼”的火神庙香火大会和嵩县旧县街城隍庙舞楼的演乐献舞,戏曲活动都盛况空前。据传:明代嵩邑的戏艺活动既已兴风为俗,不仅本县戏曲名班演唱,还有洛阳、南阳、陕州、小汝州、老禹州等州、县艺人慕名参演。“嵩戏”盛况,已有声传“九州八府”之说。“靠山吼”在嵩县及豫西山区传承百余年,逐步被兴起的“卷戏”所采纳、融合、取代。曾有云:传嵩邑靠调是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把秦腔带入嵩县后形成的,实属误传。事实上“嵩戏”受明末清初战乱之影响,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又有二次飞跃。嘉庆初年则由靠山吼—卷戏改创形成“靠山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嵩县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南巡抚闫兴邦于文庙典仪之时演奏,招集优伶……曾无虚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嵩县志》载:“庶民……演剧酬神……叠举无节。”嘉庆二年(1797年)《三人场重修火神庙舞楼碑记》载:“城西南百余里荒山小村三人场……择时创建舞楼三楹……使梨园子弟演霓裳而得安,献技美人服文衣而适意,娱山灵而悦人目。”连荒山僻壤之地戏曲亦如此深得人心,可见清朝中期,嵩县戏曲活动之普遍与广泛。又如库区乡安陵村《创建三圣殿舞楼碑记》载:“县城戏曲活动复明,乡间随之而动,城东十数里安陵村……”安陵村木偶戏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一直演用靠山吼声腔。但有名有姓的早期艺人则活动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前后。当时的艺人有:张忠信(大净)、翟武臣(须生)、石光金(旦)及伊川白沙的杨文忠(丑)等10余人。戏班以靠山簧为声腔,能演《伍子胥过昭关》等二十多个剧目。库区古路壕的卷戏班兴起于明朝后期,沿用靠山吼声腔百余年后,则于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改靠山吼声腔为靠山簧,是沿用靠山吼、开创靠山簧的始祖班。“豫西老靠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渊源于嵩县,弘扬于豫西,影响到中原。其苍凉悲壮,激情高亢的大本腔唱法,在现代的豫剧舞台上仍独树一帜,独具神韵。《嵩县戏曲志》对“靠山簧”在嵩县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载。嵩县民谣盛传:“靠山吼、卷罗簧(卷戏、罗戏、二簧),豫西梆子、靠山簧,庄稼佬也会唱几腔。”

(作者: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