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豫西调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豫西调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19 14:43:3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5、“戏缘”、“戏情”、“戏命”三则妙谈。

  某笔名“松峰”,人称是当今“钢腔靠调王”。某与戏有“缘”,“钟情于戏”,“视戏如命”。对戏剧“乐此不倦”,特别对“豫西老靠调”情有独钟。一则:某与戏结缘五十多载,特别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十多年来,更是全心致力于戏曲事业。某家人来客往众多,大都是戏朋戏友。天长日久老伴也厌其烦,对某曰:“您与戏有缘,当年为啥不跟戏结婚”?某笑曰:“您知道我一生遵纪守法,因国家《婚姻法》没有与戏结婚之规定,我只好同你这个人结婚啦”!二则:某长年热心于戏曲活动,手机费、电话费大都用于戏界联络,工资收入大都投资在戏艺活动上。老伴对某曰:“您情钟于戏,为啥不跟戏过日子”?某答曰:我的标准是“两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力量用于戏;百分九十五以上的经济收入投资于戏。这两个标准能达到,您说的与戏过日子,就基本达到了。老伴感叹曰:“现在已经差不多了,您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啦”!三则:某虽谈不上是文人墨客,但也粗通文墨,整个戏文资料,编个小剧,也可应工。某整天嘴里念戏,手中写戏,往往影响吃饭。某老伴是教师出身,修养很好,不愿与某争吵。一次老伴将饭做好,几次喊某不到!老伴关心而又带气曰:戏能当命,饭都不吃啦!某随口应曰:既然您说戏是“命”,那就先保“命”,后吃饭!您先等等,让我把保“命”的事办完,再吃饭。老伴无奈叹曰:“真是戏迷,真迷不假”!真没想到戏之魅力如此之大!

  6、“末角”传奇。

  提起戏剧之角色行当,对“生、旦、净、丑”懂者不少,讲到“末行”,往往不被重视。就连业内人士,也往往把“五大行当”说成“四大行当”。何为“末角”? 总称曰:“跑龙套”。即:“打旗当兵,彩女站将、丫环仆女、家郎院公、门官衙皂”之类。

  

 

  说来也奇,还真有人爱饰演“末角”。旧社会温泉区南庄街戏,也是嵩县豫西老靠调的发祥地之一。那时的戏剧全是民间自发,没有“官办”之说。不管是铁匠、木匠、油匠、开染坊、杂货摊、豆腐坊,还是算命、说书、卖当,甚至三教九流,都可参与本地演戏。江湖掌班艺人,也热衷这类人参加,“唱戏离不开人气”,好拉“赞助”。因人员混杂,往往观众满场,演员到不齐,影响开戏。掌班者拉个“末角”,扮个“老肉星”,垫场救急,稳住观众。该街有个“张公”,以“卖当”为业,主角演不了,专爱扮“末角”,过把戏瘾。一次,主演罗堂串亲戚没有回来,开不成戏!掌班的请张公上场救急。张公应诺,遂左手拉住姓李的“木匠”,右手拉住姓王的“油匠”作搭挡,三人即刻上场。张公致礼曰:南庄戏唱得好是罗家后代,可惜他串亲戚没有回来,掌班的让我先上场说说,敬请乡亲们贵手拍拍。台下观众顿时掌声响起,经久不息。张公接着曰:我唱戏不中,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不听?台下齐答:“听、听、听”!张公开讲曰:“人活在世孝当先”。话说昔日有个张老汉,有两个儿子都十分孝顺。张老汉过生日,大儿子买肉打酱;肉加酱让老爹吃得高兴。第二天老二接其父到家补过生日,十分用心。美中不足的是:买到肉,没有买到酱。老二对父曰:爹呀?昨天你在我哥家有酱有肉,今天我没买到酱,真对不起您老人家!老汉理解儿子的一片孝心,捋着胡子曰:不管您是“有酱(油匠),还是没酱(木匠),”都是我儿嘞!只要您们有孝心,爹我就知足了!此时,李木匠、王油匠方知上当挨骂!台下观众都是乡里乡亲,明白台上三个人的真实身份,顿时笑声、掌声响作一片。

  之后,张公根据演员特征,把南庄戏全部演员编成一首顺口溜,开头是:“提起来南庄戏实是难排,打罢了三场鼓不上戏台……。”后来,闫庄戏受启示,也根据其演员特点编了一首,开头是:“提起来闫庄戏实是难排,倒叫我程继舟胡子气白……。”从此“张公”名声大振,几乎与大主演齐名。此趣传揭示一个道理,演戏不论角色大小,只要演得出色,抓住观众,“末角”也能赢得满堂彩。

(作者: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