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上溯至炎黄二帝。在上古时期,嵩县是有崇国、伊国、伊侯国,商代是有莘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陆浑戎从甘肃敦煌迁来定居于此,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置新城县(治所在今库区乡桥北村),西汉惠帝4年(前191年)建陆浑县(治所在田湖镇古城村),南宋绍兴11年、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升为嵩州,统领伊阳,福昌(今宜阳境)两县,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唐朝以前,嵩县地域北达洛阳县,西接宜阳、洛宁,南与卢氏、南召接壤,东与汝州、登封相连,背靠嵩山,面积达6000余平方公里。在这漫长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嵩县这块中华风水宝地,诞生了许多风云人物,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据史料记载及有关神话传说,崇伯鲧、大禹、夏启祖孙三代就出生在嵩县这块古老的大地上。
上古时期,连年大雨,洪水滔滔,泛滥成灾,人们只能躲到高山洞穴或在大树上生存。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治水经验丰富的部落,一个为黄河北岸太行山中的共工氏部落,一个是黄河南岸崇高山中(古无嵩字,崇、嵩同用)的有崇氏部落,有崇氏部落首领为崇伯鲧。崇伯鲧在嵩县北建崇国,(地址待考),崇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姬昌六年被周文王所灭。由于崇伯鲧治水成绩突出,尧帝命其治理全国洪水,鲧带领人们治水九年,采用堵的办法,不但没有治理好洪水,反而使洪水灾害愈来愈严重,被尧帝杀于羽山之郊,羽山《水经注》记载在嵩县陆浑的东部(准确地址待考)。(伊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摘自《水经注》)。
鲧因未治理好洪水,壮志未酬,被杀于羽山,死不瞑目,死后三年尸体不腐,并且每天都要长高,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妖作怪,命火神祝融用吴刀将鲧的肚子剖开。剖腹后从鲧肚内产出一子,即大禹,鲧的尸体变成黄龙飞天而去。大禹长大成人后继承其父未完成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先后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从伊河开始,治理的河流共有九条大河,其中主要的是伊(伊河)、洛(洛河)、河(黄河)、济(济水)。在治理伊河时,当时龙门以内为五洋江,一片汪洋,其上游到今天栾川的潭头。大禹带领人民,首先凿开龙门,陆浑口,使这里的汪洋入海,后率领人马来到三涂崖口,在凿崖口过程中,三涂(今何村乡崖口村附近)人民也投入到这一工程中,男的凿石,女的送衣送饭。在此过程中,年已三十的大禹与涂山氏女产生了感情,并在三涂结为夫妻,大禹对所娶之妻非常满意,称为“女娇”。崖口疏通后,大禹在三涂山召开了治水现场大会,参加大会人员达万余国(执玉帛者万国),为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大禹在涂山娶妻并召开诸侯大会,史称“涂山会娶”。大禹娶涂山氏女后生子夏启,夏启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第一个君主国王,其都城建在登封告城。
综上所述,鲧的先祖生活在嵩县,并在嵩县北部建崇国;大禹出生于陆浑东部的羽山;夏启生于嵩县何村乡的三涂,其母为涂山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鲧、禹、启三代都是我们嵩县人,其故里理应在嵩县。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