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在嵩县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位非常有名的七品县令。不但正史为他作传,而且百姓们筑台建庙纪念他,享受香火一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他的故事还形成了两个成语——紫芝眉宇和琴台善政。他,就是元德秀。
在嵩县陆浑水库旁的老樊店村,有一座简陋的庙宇,里面供奉的非神非仙,而是一位古代官员,当地人称他为——鲁公。这座庙的名字叫做鲁公庙。
塑像前的牌位上,写着“唐元鲁公之尊神位”,旁注:字紫芝,名德秀。
在过去,老樊店村群众家家供奉元鲁公牌位,至今在一些群众家仍可见到供奉的鲁公牌位。
唐代的元鲁公是什么人,为何受到老樊店村群众的如此尊崇呢?
(同期声:采访老樊店群众
群众甲:鲁公爷叫元德秀,是一个大清官,从鲁山那边来过来住到咱村这里了,后来死到咱这,坟都有埋到咱这。
群众乙:鲁公爷生前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死后又保佑俺这里风调雨顺。60年前那回闹蝗灾,别处庄稼都啃完了,就俺村庄稼好好的,多亏鲁公爷保佑。)
翻开《新唐史》、《旧唐史》和《资治通鉴》,我们均能见到关于元德秀的记载。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陆浑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担任过邢州南和尉、河南鲁山令等小官。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其先祖为北魏皇族。
元德秀优于道德,能于教化,精于音律,善于治县,游于诗书,乐于林泉,是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是颜回之后,最富儒家气质的孔门后学,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
元德秀为子至孝。他自幼丧父,赴京赶考时不忍离亲,就一路背着老母亲西行长安。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元德秀结“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为之守孝。因为母亲生前未给自己订婚约,他竟因此终生不娶。
元德秀为长至亲。母亲去世后,元德秀的兄长也相继离世。为了抚育兄长家的儿子,原本无意仕途的元德秀这才开始出来做官。“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后又被“召补龙武录事参军”。等兄长家孩子长大,元德秀辞官归田。后来又因“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元德秀只好再次求官,这次,朝庭委派他到河南鲁山县当县令。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