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秀为官至清。他清正廉洁,在任鲁山令期间两袖清风。任期满离任时只带了一匹粗布,驾着柴车离开。在天宝十三年在陆浑去世时,家中也只有“枕履箪瓢而已”。如他的族弟和学生元结所说:元德秀“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他不媚权势,敢为民争。爱好文艺的唐玄宗李隆基曾来东都洛阳视察,大宴五凤楼,“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让方圆三百里的地方官带着自己的文艺团队来洛阳五凤楼下进行文艺汇演,皇帝最后还要对呈演节目评出一个优劣。这是一个能得到皇帝奖赏的好机会。各地官员无不精心准备、竞争奢华。其中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演员有的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美丽。而元德秀只带了十几个乐工,向皇帝集体合唱了一首名叫《于蔿wěi于》的山歌。这首歌由元德秀所创,所歌者为民生疾苦,玄宗听了感叹不已,称赞歌曲为“贤人之言”。听过《于蔿于》后,玄宗认为刚刚被自己赞赏的河内太守带来的歌舞过于奢靡,“涂炭生灵”,竟因此罢免了河内太守。
元德秀为人至善。他爱民如子,任鲁山令期间,自己所得的俸禄,全发放给县内的孤幼贫困之人。他诚信化人。县界有猛兽为暴,狱中有盗贼自陈说: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元德秀答应下来。胥吏说,这是盗贼的脱身之计,不要相信,否则为其所累。元德秀说: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第二天,盗贼果然“格猛兽而还”。
元德秀为文至朴。《中国通史》中说,推动唐代古文运动最早的人是元德秀。元德秀创作出了不少轰动当时的诗文,如《于蔿于》,自况隐居生活的《骞士赋》,以及《破阵乐词》、《季子听乐论》等。这些诗文如元德秀的品行一样质朴敦厚,清新脱俗,一洗盛唐铅华,融入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为唐代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开了先河。
元德秀为教至精。他乐教、善教,言行身教,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大文学家元结是他的族弟,也是他的学生。他的另外一些学生李萼、李书丹、李惟岳、乔潭等也都名重一时。
元德秀在担任鲁山县令期间,招抚流民归业,发展农桑,兴修水利,使鲁山县政通人和。政务闲暇,他时常在城台上弹琴给百姓听,与民同乐。在元德秀离任后,鲁山百姓感念元德秀政绩品行,在他经常弹琴的地方建了一座琴台来纪念他。在鲁山县县城,至今还保留着琴台遗址。琴台是鲁山八大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经过鲁山多有诗文怀念。琴台善政,是鲁山人民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
“缓布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cuàn],自有琴书兴不阑。”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42岁的元德秀在鲁山令任期满后唱着《归隐》歌,坐着简陋的柴车,慢慢驶离了鲁山,选择到嵩县的陆浑山下隐居。在陆浑山,元德秀过着一壶酒,一卷书,一张琴,安贫乐道的归隐生活,直到58岁去世,共在陆浑居住16年。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