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19 9:04: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取士途径增多规模扩大

        赵匡胤采取的重文抑武的政策,让文人官员在朝堂上的地位迅速提升,执掌权柄。北宋科举取士数量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大量吸收了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掌握政权,远远超过了之前与其后历代。但是,由于方法不当,北宋扩大取士的结果与统治者的初衷相去甚远,造成了大量冗员与国势衰落。

        从北宋的先天情况来看,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状况,彻底打击世族和军阀势力,使得朝廷中此类出身的人物大为缩减。北宋接棒唐代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宽进严出,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一二十人,即便是在中晚唐时代,这个数字也不过30左右。这些万里挑一的进士此后还要经过20多年的磨炼,才能进入高官序列,可以说并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由此赵匡胤开始变革,增加取士人数。

        刚开始,赵匡胤的步子还是比较合理的,所录进士数目并不太多。但自宋太宗后,情况开始大变。宋太宗在位22年,录取进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多人,而有唐一代,进士取录总数不过6000人。可以说这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大跃进”,其害不小。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上书条陈十事,讲到官员只进不出的情况时说,文官3年晋升一次,武将5年晋升一次,完全论资排辈。虽然北宋实行磨勘制度,但对昏庸无能、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并没有起到淘汰作用。所以,他提出要“明黜陟”,对此类官员予以罢黜。只是口号喊喊容易,实行起来却难,冗员越来越多的情况积重难返。

        造成这一恶果的“推手”不仅仅是科举制度本身,还在于北宋独一无二的特奏名制度。

        特奏名又称恩科,是区别于正奏名的不按分数线录取制度。相比于科举制,这是一种灰色竞争、血缘竞争,它提供了组织入口的另一绿色通道。只要够年头和科考次数,落第考生都有望进入官员队伍。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将应试15场以上的举人101人,赐本科出身,这是特奏名恩例之始。或许是觉得这种做法于法无据,赵匡胤事后申明下不为例。但特例一开,接下来便是援例而循。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三月,有111人被特奏名,第为三等,并赐同进士、学究出身,进入了官员队伍。此后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有宋一代,贡举共取士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占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特奏名登科者近半。

        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名参加殿试的70多岁老落榜生,面对考题不知如何下笔,只得在试卷上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没想到他竟被录取,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待遇;同样,另外一个73岁齿脱发白仍坚持应考的老落榜生詹文屡经坎坷终于“考”上。他在《登科后解嘲》的诗中写道:“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家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为什么会存在特奏名这样的制度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对宰相说:“如闻科场举人有累举不第、年龄已高、无家可归者,深为矜悯。宜令广示搜罗,特与奏名。”难道真如宋真宗所说,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要将屡考屡败的高龄考生予以收养?原因绝非如此简单。

        北宋特有的国情、社情也让特奏名有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宋仁宗年间,因殿试落榜而跑到西夏去效力的张元、吴昊让宋廷大为头疼,因为西夏国主李元昊将其二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连兵十余年,西方至为疲弊”,教训是深刻的。这是外患,还有内忧。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淮南发生王伦起义,声势浩大,此时“若使其得一晓事之人(士人),教以计策……开官库之物以赈贫民……疲民易悦,岂有不从,若徒渐多而不暴虐,则难以常贼待之,可为国家忧矣”。

        在北宋统治者看来,落榜的知识分子是很危险的存在,若不恩养之,他们很有可能效仿唐末的黄巢揭竿而起。尽管“十羊九牧”弊端重重,但将落榜生长期置于朝廷之外,无疑更加危险。此时特奏名便是利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化敌为友、为我所用。

        北宋官制中,还有一项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即恩荫制。所谓“恩荫”,就是经皇帝恩准,儿子可以不经科举就获得相当于其父亲级别的官阶。恩荫制度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逐渐完备,而到了北宋,则发扬光大,完全走向了制度化。相比于特奏名制法外开恩而言,恩荫制显得更加蛮霸。大量德才兼无的纨绔子弟凭此跻身朝堂,混入了原本就已经臃肿不堪的官僚体系。

        北宋恩荫的名目非常繁多,包括致仕恩荫——官员趁退休之机,让皇上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好差事;奖功恩荫——父辈立功,儿子也可获得封赏;盛典恩荫——只要国家有喜庆事儿,官员也给自己的孩子索要官职。如此一来,享受恩荫的官员子弟数目愈加庞大。例如,奸相蔡京就有6个儿子、4个孙子通过恩荫获得了官职。皇亲国戚中享受恩荫的就更多了。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一年之内宗室被授官者就有1000多人。长此以往,便造成“食禄者日众,力田者日耗”的局面。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西湖采风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