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19 9:04: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初创至清末废除,绵延130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政坛风起云涌,朝代更迭,科举也历经改革。北宋科举在整个科举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发展,至北宋逐渐完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制度变迁的轨迹。北宋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百官皆为“天子门生”
北宋重文轻武,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北宋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宋太祖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名佼佼者。次年,赵匡胤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仅录取了6人,可谓凤毛麟角。
这一时期的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另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后来则有所变化。
在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被录取后备受宠遇,令人羡慕。北宋则对科举及第者以更高的地位和待遇。唐朝科举及第后,只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试之后择优授官。北宋科举及第后,不经吏部考试即可授官,而且及第后授官的级别也有所提高。宋真宗还写了一首《劝学诗》鼓励当时的读书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确立殿试制度也是北宋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唐代武则天曾举行过殿试,但未形成制度。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有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命题复试,这是北宋举行殿试之始。之后,殿试成为制度,及第者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赵匡胤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赵匡胤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初衷:“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他的意思是,举行殿试是为了避免官僚贵族弄权舞弊。其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举行殿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的权威。当然,由皇帝亲自考试并确定名次,考生能成为“天子门生”,这自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因此,举行殿试也提高了科举的地位,提高了及第者的身价。殿试成为常制以后,就确定了北宋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
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北宋开始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将进士分作三甲。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颁《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进士入选者分为五等:第一等、第二等曰及第,第三等曰出身,第四等、第五等曰同出身。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始称第为甲,将进士分为五甲。神宗时第一等、第二等赐进士及第,第三等赐进士出身,第四等赐同进士出身,第五等赐同学究出身。南宋时有了变化,据吴自牧《梦粱录》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并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后,皇帝还要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或闻喜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出现殿试释褐之制,即殿试后脱去贱者服,赐予及第者绿袍、靴、笏等官服,后成定制。
当时,科举对士人特别是寒门子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改变着士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述了当时流行的《得意诗》与《失意诗》,便是极好的印证。
得意诗
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失意诗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金榜挂名时”与“下第举人心”便是北宋知识分子追求功名时的得意和失意的心态。
说起北宋时期的科举,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北宋初年,有一位名叫王嗣中的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但王嗣中本人很不服气,认为排在自己前面的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朝廷喊冤。此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把这个状元争过来。很快,此事被赵匡胤得知。赵匡胤便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二人就在大殿上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见此情景,赵匡胤心生一计,命二人徒手搏斗,一决胜负。皇帝的话音刚落,王嗣中就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头来。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表示自己获胜。见此情景,赵匡胤哈哈大笑,当即宣布王嗣中为状元。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