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22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 的核心活动,展览以 “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 为主题,将向香港市民及全球访客免费开放,全方位、沉浸式展现中华文字瑰宝甲骨文的魅力与勃勃生机。
7月8日,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著名学者郑培凯。郑培凯认为,“了不起的甲骨文”是一个很好的展览,可以让香港观众了解甲骨文以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活动。
作为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郑培凯曾任教于海内外多家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并担任中心首创主任及教授。曾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20世纪昆曲传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纪)、茶与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与文化思维等。郑培凯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在采访中,郑培凯先生对河南多家单位和香港文联等联合在香港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活动,有助于香港同胞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他指出,展览展示了甲骨文与汉字演变的过程,让香港观众看到从商朝以来我们就有很清楚的文字记录,并且这些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血脉相连。
郑培凯不仅是学者,还是书法家。采访中,他还从书法的角度对“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进行了解读。甲骨文虽然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显得陌生且难认,但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实证,证明 3000多年前我们的文字就有源头,并且汉字在不同的时代有形体的变化,这也很有意思。“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对于许多香港的民众来讲,可能觉得很新奇,新奇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展览跟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参与,让观众觉得这个展览的内容是可靠的,是历史的实证,这个很好,“我觉得这个展览可以让观众体会中华文化传承的源远流长,还有我们平常日用的文字,它的源头是很清楚的。通过这个展览,他们可以联想到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等等”。
郑培凯1976年曾访问过郑州,并参观了郑州大学,由于各种原因以后未能到河南访问,但乘坐火车时多次经过郑州,对河南传统文化有所关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他认为“了不起的甲骨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郑先生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在外国长期以来主要限于学术圈内的传播,一般老百姓往往不太清楚。然而,近几年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去旅游,旅游让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震撼。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开始有更多普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学术界的少数学者。他强调,像在香港举办甲骨文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能够吸引香港人和到港旅游的外国人参观,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中华文化传播的种子。
采访中,郑培凯还提到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认为应该运用新媒体手段来介绍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如通过游戏、影视、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来讲述古典故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郑培凯认为,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多讲一点与中国及河南有关的故事、历史的发展和考古的新发现。这些都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他认为这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法。因此,他对“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中即将全球首映的XR沉浸式大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等也充满期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