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19 9:04: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科举考什么
北宋的科举制度,其前期的制度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了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那个时候,北宋的读书人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云集京城,次年开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国家级统一会试。
相比之下,北宋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是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蔡美彪等编著的《中国通史》中写道:“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9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5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汉书》《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进士科和明经科为很多人所关注,这是因为唐代以来,读书人最看重的就是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原因很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北宋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至于其他各小科,及第者的前途要坎坷得多,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做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权。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这样说道:“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主要是为一些身怀异才的知名人士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科目。参加制科考试的有当朝官员,也有布衣百姓。在任的官员参加这类考试可以提升知名度,普通人参加考试可以得到步入仕途的机会。但是,这类考试不被当时的人看重,即使制科登第,在进士科及第的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有8个张姓兄弟,7个考中进士、1个考中制科,结果考中制科的人备受歧视,7个兄弟都不屑跟他坐在一起。到了北宋,制科考试依旧保留,但是地位和重要性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和进士科并驾齐驱了。考中制科的人,一样受人尊敬。
北宋的制科取士开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包括三个科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到了宋太宗时期,制科考试内容分为诗赋、论、颂、策、制诰。除了诗赋之外,其余都是偏重实用的文章。制科考试的科目在宋太宗以后一直在变化,宋仁宗时设置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
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村夫,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年轻时坚持学习,雅量高致,他写策论文章,阐述国家政事很有一套,具备吏治天赋。范仲淹称其有辅佐帝王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后来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后来,宋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劝富弼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于是,富弼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等和第二等为虚设的),第五等最差。苏轼、苏辙兄弟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虽已经中了进士,但还不甘心,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的制科考试,苏轼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苏轼当时参加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和苏轼后来的自嘲甚相吻合。苏轼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后,感慨道,当年应制科考试,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北宋科举考试的题量相当大,不像现在高考那样答几张卷子就可以了。以进士考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除“帖经”“墨义”外,还有回答“时务策”三条。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附加性质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这也是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重要原因。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因为科举考试题量非常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后来,北宋科举的文风也大为转变。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向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当他取得了绝对话语权后,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苏轼、苏辙也借此脱颖而出,因为这两兄弟最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人称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旗手”,就是从这时确立的。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