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冢中 名人无数
邙山上的陵墓群历经千年保存了下来,但这些陵墓都是谁的,却难倒了众多的研究者。黄明兰先生告诉记者,能确定墓主的墓实在太少了。关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又往往散失难以寻觅。在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往往流散各地。所以唐代的时候,已是“松柏半无主”了,金代的元好问更是感叹“万冢无人识”。现在要确定每座墓主人的身份,自然更是困难。(图3)
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龚松林急于求成,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结果常常张冠李戴,闹出不少笑话。经他这一捣乱,邙山古墓更是乱上加乱,再也弄不清楚了。
唐代名臣徐茂公远征朝鲜半岛时,将百济国的扶余王带回洛阳,据史书记载,扶余王后来葬在洛阳邙山。前几年,有韩国人来洛阳寻找扶余王的墓葬。经人介绍,韩国人找到了最了解邙山古墓的黄明兰。但黄明兰只能说出扶余王墓的大致方位,没法在遍地的陵墓中确定到底哪座墓属于这位客死异乡的国王。黄明兰带着韩国人在邙山寻找了一天,也没什么收获。失望的韩国人只好在邙山上挖了几棵青草带走,聊以寄托哀思。
黄明兰说,韩国人韧劲足,不甘心,后来又来了几次,许下重奖,并表示谁要找到扶余王墓,将邀请他到韩国旅游。虽然悬赏很有诱惑力,但也没人敢答应下来,因为要在满山的古墓中寻找扶余王墓,无异于大海捞针,实在是件出力难讨好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还是有些墓葬能确定主人的身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黄明兰走遍邙山收集资料,花了十多年工夫,写出数篇论文,基本确定了推行汉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的长陵。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鲜卑人以洛阳为家,死后也要葬在洛阳,而第一个身体力行者就是他本人。公元499年,病死在征战途中的孝文帝被葬在邙山。北魏宣武帝的景陵,与其父孝文帝之长陵遥遥相望。依首阳山而筑的曹丕等人的墓葬也基本可以确定大致方位。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中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写的应该就是这几座墓。
有趣的是,在这几座汉代皇帝陵东南几里地,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墓。蜀国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饮酒,席间演奏蜀国音乐时,蜀国大臣无不动情伤怀,个个热泪盈眶,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从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刘禅的“乐不思蜀”,历史似乎完成了一个循环。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墓冢。后来农民浇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个亡国之君,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书记载,亡国后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开封,“以王礼葬洛阳北邙山”。他的墓冢,大概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在邙山上千古长眠的还有苏秦。这位东周洛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几乎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他成功地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曾佩六国相印,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达15年。今洛阳老城东20公里,在汉魏故城东南的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这里长眠的还有吕不韦、樊哙、狄仁杰、唐僧等青史留名的人物。唐僧墓位于偃师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