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陵墓 十墓九空
远远望去,邙山上层层叠叠、巍巍壮观的陵墓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
邙山陵墓群年代久远,数量众多,规模壮观,不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吗?
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么?都是谁埋葬在这里?
乘车从郑州前往洛阳,将到洛阳的时候,高速路两旁星罗棋布的大土堆特别引人注目。第一次见到这些大土堆的时候,我很困惑:这是什么?农村常见的砖窑?不像!比砖窑大多了,又长满了青草,大多是圆锥形或覆斗形,怎么看也不像砖窑。可农田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土堆?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大土堆是古墓的封土堆,是邙山南麓举世闻名的陵墓群。这些高大壮观、古老神秘的陵墓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五代的几十位帝王和数百位皇族、大臣,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兀立了上千年的时光。据说20世纪初的时候,这样的封土堆有900多座,如今也还有300多座,最大者直径100多米,高50余米。这里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图2)
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么?都是谁埋葬在这里?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记者决定采写这篇文章。
在此后的多次邙山之行中,层层叠叠、巍巍壮观的陵墓群越来越让我感到神秘和不平凡。“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诗人薛(王加宣)的这首《北邙行》,真实反映了邙山古墓的历史状况。随着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复存在。经历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仍能兀立于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极大的大墓冢。
孙顺通先生在他的《家住孟津河》一书中,把这些陵墓群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陵墓年代久远,数量众多,规模壮观,可以说是中国的金字塔群。对这些陵墓了解越多,越觉得孙顺通先生的话有道理。
这些陵墓不但有雄伟壮观的封土堆,更有神秘莫测的地宫。已发掘墓葬的地宫形制巨大,一般用一块块巨大的方石和条石垒砌,顶用砖券。一座墓中所用石料往往多达数百立方米。
在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该陵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的陵墓中时代最早的帝王陵。记者在洛阳市邙山乡冢头村看到,景陵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圆形陵墓,直径110米,高20多米,看着像一座小山。50米长的斜坡式墓道宽宽敞敞,墓道的尽头,是两人高的巨大石门。石门之后的墓室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圆锥形墓顶高达10多米,内壁涂成庄严而神秘的黑色。
据介绍,考古人员第一次进入墓室的时候,是从石门爬过来的,因为当时墓室中的淤土深达两米多。淤土清理完毕后,墓室中基本空空如也。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盗洞边发现有羊骨,推测是盗墓者出去后没填塞盗洞,在陵上吃草的羊失足坠了下来。专家用墓室中残存的碎片,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图5)
尽管体积巨大,但邙山上的这些陵墓被盗现象普遍严重。“无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朝代更替之后,这些显眼的墓葬便成为盗墓者的目标。邙山陵墓群的第一次浩劫是在东汉末年。董卓焚毁洛阳西窜时,派吕布大肆发掘皇帝及贵族陵墓,疯狂掠夺其中的珍宝。后来孙坚打进洛阳,赶走吕布,才“平塞诸陵”。
除了这样官方的公开挖掘外,更多的是盗掘。盗墓者为了掩人耳目,一般在大墓旁盖房子作为掩护,从房子中挖掘地穴入墓。从外面看起来,没人知道是在盗墓,但陵墓已被盗空了。在上世纪初洛阳兴起的盗墓风中,这些高大的陵墓同样是首当其冲的目标,很多陵墓中的石头都被盗掘一空。据考古专家黄明兰介绍,这些古墓中的黄肠石,很多被用来铺路、建房。明代东厂大太监黄锦家在白马寺附近,他筹资修缮白马寺时,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黄肠石。现在白马寺的大门和接引殿的门道,都是用黄肠石修建的。如今邙山一带的村子中,还可以见到这种从墓中盗挖出来的黄肠石。
如今这些陵墓从外表看仍高大巍峨,但地宫中可能已经全部被盗挖一空了。黄明兰说,在修筑焦枝铁路时,他曾在邙山上住了半年,主持发掘了六座大墓冢,但“别说文物,石头和砖都没有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