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文物 流失海外
到上世纪20年代,墓中古物价格越来越高,盗掘之风随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一万多人。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
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有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迹了,要盗墓,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常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发现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说明这里有人动过,很可能有古墓。最初,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带出来的土,以此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据赵振华调查,洛阳铲的发明者是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李鸭子。
李因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卖水煎包子的偃师马沟村人正在搭棚子。马沟村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那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李鸭子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比铁锨方便多了。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琢磨着打造了一把。这种U形的铲子每次能带出三四寸深的土,如果把铲子的柄接长,地下数米、十余米的土都能被带出地面。老练的盗墓者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墓葬,是什么时代的,墓穴有多大。很快,洛阳铲就在盗墓者手中传开了,“隐身”地下多年的众多古墓从此遭了殃。
1925年前后,洛阳四郊成立了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以这些武装组织为后盾,当地恶霸开始驱使穷人在白天有组织地公开挖掘古墓。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种地,专门挖墓。
邙山古墓苦难最深重的时期和臭名昭著的军阀韩复榘有很大关系。
1927年,洛阳驻军为搜刮财物,以筹措经费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纳20%的税金,开了古玩业征税的先例。1928年,韩复榘占据洛阳,接受古玩商高理财等人的建议,成立“古玩特税局”,大量发行经营许可证性质的行贴,对买古物的人征20%的税。于是挖墓这样的小偷和强盗行为合法化了,盗掘买卖之风更趋严重。黄明兰痛心地对记者说:“那时候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卖包子的、卖羊肉汤的都跑到挖墓现场搭起棚子招徕生意。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来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庞家沟挖出来的东西卖的钱如果换成元宝,可以把沟填满。”几年下来,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了”。后来韩复榘离开洛阳,古玩特税局才随之瓦解。
后来洛阳地方政府也曾发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从来都是执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纸空文。
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后。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严禁盗墓行为:“此种非法行为,既破坏历代古迹,又损坏私人墓地,殊属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后任何私自挖刨坟茔行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违反者,任何人均可检举报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办不贷。”当时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让沿袭了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被折腾得满身伤痕的邙山,终于摆脱了噩梦。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据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计算,出土文物即达50万件之巨?熏这50万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明兰在邙山调查历朝皇陵的时候,在邙山上走村串户,发现不少文物散落在农民家里。一些墓志、西汉空心砖成了农民家里的饭桌、台阶,甚至被用来垒猪圈。“那时候老百姓忠厚,我跟他们宣传政策,他们不要钱就给我了。小的墓志我就在自行车上捆好了,自己驮回来;大的东西或者东西多的时候,我就找拖拉机运回来。”黄明兰说起这些事情显得很得意。就这样,他为国家找回400多方墓志、500多块西汉空心砖。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