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构筑台北城
http://www.hnta.cn 2010-12-27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自康熙后,台湾的官员多为从福建选调。因为台湾岛扼东南门户,所以调往台湾任职的官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公元1872年,陈星聚以“守洁才优,实心任事,在闽年久,熟悉海疆”,被上级奏请荐为台湾府淡水厅同知。第二年,陈星聚东渡海峡,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岁月。
淡水厅同知,全称为台湾府淡水厅抚民同知,正五品。当时的淡水厅,所辖区域北到基隆,南到嘉义,淡水厅同知,实际上是北台湾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
陈星聚到任淡水时,面对的最棘手问题是治安。当时,淡水治安状况非常差,尤其是盘踞在三角湾等地的土匪吴阿来及其弟吴阿富等,“肆毒居民,几无暇日”。据台湾《苗栗县志》(苗栗县原属淡水厅)记载,陈星聚的前任曾几次围剿这群土匪,但因台湾山区地势险要,瘴气弥漫,均徒而无功。
陈星聚决心从缉匪擒盗入手,稳定当地治安。1876年5月,吴阿富率土匪掳掠居民,被当地乡勇用火铳击毙。吴阿来得知弟弟的死讯后,迁怒村民,率领几千名土匪包围了芎村、中村和七庄村三个村子,在围攻不克后,断绝了这3个村子的水源。3个村庄的百姓连忙派人突围出去,向淡水厅告急。
陈星聚得知消息后,觉得这是剿灭这伙土匪的良机,忙会同游击乐文祥等发兵围剿。大军随即开进,吴阿来得知消息后,逃亡鸡笼山,陈星聚指挥大军紧紧追击,擒获吴阿来的同伙邱阿郎等人。吴阿来依靠险要地形,抗拒官兵,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当时恰逢雨季,士兵叫苦不迭,都恳求陈星聚能暂时退兵,等雨季过后再行进剿。但陈星聚不为所动:“会天霖雨,匪徒多受病,必擒之。”我们受苦,敌人也受苦,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果然,到第七日,官兵再次攻打山寨,“擒获吴阿来,械至竹堑,斩于市曹。由是,鸡笼山平”。
在平定匪患的同时,陈星聚一方面鼓励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和海上捕捞,一方面发展商业和教育,不仅添设了义塾,多收了生员,还为原有书院增加了经费。为补教育经费之不足,他又筹银生息,“议筹番银二千圆,交殷绅生息,每届乡试,视厅属应试之人数多少,将所入利息照数分摊,至今,子士犹沾润焉。”
《苗栗县志》对陈星聚称赞有加:“居官廉洁,省约自奉。治民,一以爱恤为心;而待于士,则尤厚。”
卖地筹资 “开府台北”
2009年年底,我的同事李红军曾随“中原文化宝岛行”代表团赴台湾采访,两度驻足台北。
“我在台北的时间很短,就两个晚上,但就接触而言,陈星聚在台北留下的印记实在是太……”说至动情处,这位厚重河南的老记者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整个台北城就是在这位河南人的手里构筑起来的,台北城东门景福门保存得相当完好,那都是陈星聚带人修建的。”
宝岛之行也让李红军颇为遗憾,未去台湾前,就听说临颍有陈星聚祠堂,但行程太紧,未能去拜访。
“陈星聚实际上创造了台北的中原骄傲”。这是当初李红军写在稿件中的一句话。10月18日晚上,我在查阅《台湾通史》等史料时,也感叹这句话的名副其实。
在陈星聚担任淡水厅同知的第二年,即1874年5月,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侵犯台湾,劫掠焚杀,当地居民据险反击。
时任福建巡抚的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身份处理事件后上疏清廷,认为当时宝岛只设一个台湾府管辖多有不便,整个岛内行政机构只有两厅四县,“一旦事发,鞭长莫及”,要求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防务。
很快,这份《台北拟建一府三县》奏折得到了批准,1878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北府,“台北”首度成为行政名词。
台北府的设立,并不等于台北城的建成。
台北首任知府是林达泉,上任伊始,他就提出构筑台北城的规划,但上任不过半年,林达泉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台北城的梦想,是在河南人陈星聚的手中得以实现。
说起台北,不能不提两个地名: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和大稻埕均为台北地名,早期当地居民沿淡水河以渔业为生,后船运发展,当地居民逐渐形成两个聚集区,其中艋舺位于今台北市西区,大稻埕位于台北城北区。而陈星聚选择的台北城修建地点,就是艋舺与大稻埕之间的未开垦荒地。
陈星聚继任台北知府时,府治暂设于新竹,1879年,新竹和淡水分治,陈星聚才移治台北,积极筹建台北府城。陈星聚虽然不是台北首任知府,但为首任“开府台北”的知府。
按照规划,新府城的城基和街道位置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间的一片水田里,这就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土质松软,无法筑城,尤其是无法构筑结实的城墙。
为改善土质松软,陈星聚在预定的城墙线上植竹以培土,但这项培土工程非常耗时,以至于两年之内无法动工,时任福建巡抚的岑毓英巡视台湾防务后,也对台北府的防卫甚为忧心,奏称台北府“尚无城垣,不足以资捍卫”。
修建一座新的城池,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由于当时清政府已多年入不敷出,不可能为台北城的构筑拨划经费,所以经费问题得自己想办法。
据《台湾通史》记载:台北府刚设立时,“居民无几,一片荒凉”,但当地居民看中这块黄金地段的商机,纷纷租地买地,“建屋建店肆,街衢渐成”。
要说陈星聚这位科举出身的官员还真具备超前的房地产市场意识,他随即贴出吸引富商在新城区“建街”的告示,“要求每座民屋应深二十四丈,宽一丈八尺,现备现销地基银十五圆,每年仍交地租两圆,一经交足,听其立时起盖”。翻译过来就是,每座房屋一次性缴纳土地占用费15圆,每年缴纳租金两圆,这块地你想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
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市场经济的黄金点子,利用出售土地资源来换取资金。当然,这和现在个别官员卖地追求政绩、追求GDP不同,陈星聚卖地,是为了构筑保卫居民的城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陈星聚又从当地士绅耆老林维源、陈霞林、李清琳、潘成清、叶逢春等处筹募银二十万两,解决了筑城的经费问题。
粘石糯米 修筑府城
“台北城是台湾史上唯一一座全部用石条所建的城池,也是唯一一座长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后一座风水石城”。
这是李红军曾在他的稿件中对台北城的描述。
台北城修建于1879年1月,1882年3月竣工,费时三年三个月。这期间,陈星聚宵衣旰食,十分重视城固池坚,按设计方案,城东西各四百一十二丈,南边三百四十二丈,北边三百四十丈,周围一千五六百丈,城壁厚一丈一尺,高二丈,可作驰道以通行人马。
门楼所需砖瓦全部从厦门运来,粘石的“红毛土”,是用糯米成熟后加上红糖和石灰和舂而成的,其坚固耐久不亚于水泥。
府城设城门5座,北门面向京城,曰承恩门,意为“承接皇恩”之意。东南西三门分别曰景福门、丽正门、宝成门,另有小南门曰重熙门。
城池构筑完工后,陈星聚又禀准勘定街道,奖建店铺,使得几年后,台北城“碧瓦连云,朱檐栉比,俨然巨邑矣”。
这座行政上隶属于福建省的州邑,是当时中国最具新气象的海疆城市。
台北城也是清代最后一座按风水选址与规划的城市。
早在1875年,沈葆桢奏请设立台北府就上疏朝廷,为台北城进行了规划:“伏查艋舺当鸡笼、龟仑两大山之间,沃壤平原,两溪环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观;西至海口三十里,直达八里坌、沪尾两口,并有观音山、大屯山以为屏障,且与省城五虎门遥对。”
福建巡抚岑毓英也对台北城做了进一步的规划,提出以恒常不动的北极星作建城工程的基准点,使南北轴线有所依据,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开四门、十字形街道,重要轴向为南北向的建城腹案。
但岑毓英的继任者刘道现场勘查后认为,岑毓英规划的台北城“后无祖山可凭,一路空虚,相书属凶”,故而更改城墙的方向,使北城墙后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
陈星聚遵循了刘道的方案,按北方城市棋盘状的传统规制,将城基略转向东北旋十三度,使城内中心轴线对准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同时,陈星聚还从战略角度,建议城门门洞仿北方城市,以条石作弧形拱券,确保坚固。
实际上,这座用石头构筑的台北城,真正存在的时间不到20年。1900年,台北府城城墙就被侵占日军拆除绝大部分。
“清角吹寒日又昏,井榦烽橹了无痕。客心冷似秦时月,遥夜还临景福门”。1911年3月,梁启超访问台北,下榻于景福门附近的新荟芳旅社。对国土沦丧的伤感,让他写下了这首《台北故城》。
今天,如果河南人前往台北游览,依然能看到尚存的景福门。看到这些历史的遗迹,您是否会想起曾修筑了这些宏伟城门的河南骄傲陈星聚呢?
公元1872年,陈星聚以“守洁才优,实心任事,在闽年久,熟悉海疆”,被上级奏请荐为台湾府淡水厅同知。第二年,陈星聚东渡海峡,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岁月。
淡水厅同知,全称为台湾府淡水厅抚民同知,正五品。当时的淡水厅,所辖区域北到基隆,南到嘉义,淡水厅同知,实际上是北台湾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
陈星聚到任淡水时,面对的最棘手问题是治安。当时,淡水治安状况非常差,尤其是盘踞在三角湾等地的土匪吴阿来及其弟吴阿富等,“肆毒居民,几无暇日”。据台湾《苗栗县志》(苗栗县原属淡水厅)记载,陈星聚的前任曾几次围剿这群土匪,但因台湾山区地势险要,瘴气弥漫,均徒而无功。
陈星聚决心从缉匪擒盗入手,稳定当地治安。1876年5月,吴阿富率土匪掳掠居民,被当地乡勇用火铳击毙。吴阿来得知弟弟的死讯后,迁怒村民,率领几千名土匪包围了芎村、中村和七庄村三个村子,在围攻不克后,断绝了这3个村子的水源。3个村庄的百姓连忙派人突围出去,向淡水厅告急。
陈星聚得知消息后,觉得这是剿灭这伙土匪的良机,忙会同游击乐文祥等发兵围剿。大军随即开进,吴阿来得知消息后,逃亡鸡笼山,陈星聚指挥大军紧紧追击,擒获吴阿来的同伙邱阿郎等人。吴阿来依靠险要地形,抗拒官兵,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当时恰逢雨季,士兵叫苦不迭,都恳求陈星聚能暂时退兵,等雨季过后再行进剿。但陈星聚不为所动:“会天霖雨,匪徒多受病,必擒之。”我们受苦,敌人也受苦,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果然,到第七日,官兵再次攻打山寨,“擒获吴阿来,械至竹堑,斩于市曹。由是,鸡笼山平”。
在平定匪患的同时,陈星聚一方面鼓励百姓恢复农业生产和海上捕捞,一方面发展商业和教育,不仅添设了义塾,多收了生员,还为原有书院增加了经费。为补教育经费之不足,他又筹银生息,“议筹番银二千圆,交殷绅生息,每届乡试,视厅属应试之人数多少,将所入利息照数分摊,至今,子士犹沾润焉。”
《苗栗县志》对陈星聚称赞有加:“居官廉洁,省约自奉。治民,一以爱恤为心;而待于士,则尤厚。”
卖地筹资 “开府台北”
2009年年底,我的同事李红军曾随“中原文化宝岛行”代表团赴台湾采访,两度驻足台北。
“我在台北的时间很短,就两个晚上,但就接触而言,陈星聚在台北留下的印记实在是太……”说至动情处,这位厚重河南的老记者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整个台北城就是在这位河南人的手里构筑起来的,台北城东门景福门保存得相当完好,那都是陈星聚带人修建的。”
宝岛之行也让李红军颇为遗憾,未去台湾前,就听说临颍有陈星聚祠堂,但行程太紧,未能去拜访。
“陈星聚实际上创造了台北的中原骄傲”。这是当初李红军写在稿件中的一句话。10月18日晚上,我在查阅《台湾通史》等史料时,也感叹这句话的名副其实。
在陈星聚担任淡水厅同知的第二年,即1874年5月,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侵犯台湾,劫掠焚杀,当地居民据险反击。
时任福建巡抚的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身份处理事件后上疏清廷,认为当时宝岛只设一个台湾府管辖多有不便,整个岛内行政机构只有两厅四县,“一旦事发,鞭长莫及”,要求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防务。
很快,这份《台北拟建一府三县》奏折得到了批准,1878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北府,“台北”首度成为行政名词。
台北府的设立,并不等于台北城的建成。
台北首任知府是林达泉,上任伊始,他就提出构筑台北城的规划,但上任不过半年,林达泉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台北城的梦想,是在河南人陈星聚的手中得以实现。
说起台北,不能不提两个地名: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和大稻埕均为台北地名,早期当地居民沿淡水河以渔业为生,后船运发展,当地居民逐渐形成两个聚集区,其中艋舺位于今台北市西区,大稻埕位于台北城北区。而陈星聚选择的台北城修建地点,就是艋舺与大稻埕之间的未开垦荒地。
陈星聚继任台北知府时,府治暂设于新竹,1879年,新竹和淡水分治,陈星聚才移治台北,积极筹建台北府城。陈星聚虽然不是台北首任知府,但为首任“开府台北”的知府。
按照规划,新府城的城基和街道位置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间的一片水田里,这就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土质松软,无法筑城,尤其是无法构筑结实的城墙。
为改善土质松软,陈星聚在预定的城墙线上植竹以培土,但这项培土工程非常耗时,以至于两年之内无法动工,时任福建巡抚的岑毓英巡视台湾防务后,也对台北府的防卫甚为忧心,奏称台北府“尚无城垣,不足以资捍卫”。
修建一座新的城池,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由于当时清政府已多年入不敷出,不可能为台北城的构筑拨划经费,所以经费问题得自己想办法。
据《台湾通史》记载:台北府刚设立时,“居民无几,一片荒凉”,但当地居民看中这块黄金地段的商机,纷纷租地买地,“建屋建店肆,街衢渐成”。
要说陈星聚这位科举出身的官员还真具备超前的房地产市场意识,他随即贴出吸引富商在新城区“建街”的告示,“要求每座民屋应深二十四丈,宽一丈八尺,现备现销地基银十五圆,每年仍交地租两圆,一经交足,听其立时起盖”。翻译过来就是,每座房屋一次性缴纳土地占用费15圆,每年缴纳租金两圆,这块地你想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
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市场经济的黄金点子,利用出售土地资源来换取资金。当然,这和现在个别官员卖地追求政绩、追求GDP不同,陈星聚卖地,是为了构筑保卫居民的城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陈星聚又从当地士绅耆老林维源、陈霞林、李清琳、潘成清、叶逢春等处筹募银二十万两,解决了筑城的经费问题。
粘石糯米 修筑府城
“台北城是台湾史上唯一一座全部用石条所建的城池,也是唯一一座长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后一座风水石城”。
这是李红军曾在他的稿件中对台北城的描述。
台北城修建于1879年1月,1882年3月竣工,费时三年三个月。这期间,陈星聚宵衣旰食,十分重视城固池坚,按设计方案,城东西各四百一十二丈,南边三百四十二丈,北边三百四十丈,周围一千五六百丈,城壁厚一丈一尺,高二丈,可作驰道以通行人马。
门楼所需砖瓦全部从厦门运来,粘石的“红毛土”,是用糯米成熟后加上红糖和石灰和舂而成的,其坚固耐久不亚于水泥。
府城设城门5座,北门面向京城,曰承恩门,意为“承接皇恩”之意。东南西三门分别曰景福门、丽正门、宝成门,另有小南门曰重熙门。
城池构筑完工后,陈星聚又禀准勘定街道,奖建店铺,使得几年后,台北城“碧瓦连云,朱檐栉比,俨然巨邑矣”。
这座行政上隶属于福建省的州邑,是当时中国最具新气象的海疆城市。
台北城也是清代最后一座按风水选址与规划的城市。
早在1875年,沈葆桢奏请设立台北府就上疏朝廷,为台北城进行了规划:“伏查艋舺当鸡笼、龟仑两大山之间,沃壤平原,两溪环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观;西至海口三十里,直达八里坌、沪尾两口,并有观音山、大屯山以为屏障,且与省城五虎门遥对。”
福建巡抚岑毓英也对台北城做了进一步的规划,提出以恒常不动的北极星作建城工程的基准点,使南北轴线有所依据,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开四门、十字形街道,重要轴向为南北向的建城腹案。
但岑毓英的继任者刘道现场勘查后认为,岑毓英规划的台北城“后无祖山可凭,一路空虚,相书属凶”,故而更改城墙的方向,使北城墙后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
陈星聚遵循了刘道的方案,按北方城市棋盘状的传统规制,将城基略转向东北旋十三度,使城内中心轴线对准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同时,陈星聚还从战略角度,建议城门门洞仿北方城市,以条石作弧形拱券,确保坚固。
实际上,这座用石头构筑的台北城,真正存在的时间不到20年。1900年,台北府城城墙就被侵占日军拆除绝大部分。
“清角吹寒日又昏,井榦烽橹了无痕。客心冷似秦时月,遥夜还临景福门”。1911年3月,梁启超访问台北,下榻于景福门附近的新荟芳旅社。对国土沦丧的伤感,让他写下了这首《台北故城》。
今天,如果河南人前往台北游览,依然能看到尚存的景福门。看到这些历史的遗迹,您是否会想起曾修筑了这些宏伟城门的河南骄傲陈星聚呢?
作者:朱金中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内陆最北的海神庙 2010-12-13 8:46:44
- 豫陕平浪宫同奉一神 2010-12-8 8:55:22
- 杜甫缘何自称少陵野老 2010-11-29 9:30:00
- 蔡伦:宫廷中的发明家 2010-11-25 8:50:42
- 淳美的文治之都 2010-11-15 8:51:35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