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淳美的文治之都
http://www.hnta.cn 2010-11-15 来源:大河报 点击:
 东汉、西汉相比,人们常常褒西汉贬东汉。但少为人知的是,不少大学者对东汉不吝溢美之词。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饱读史书的司马光如是说。

 “三代以下,风俗之淳美,莫尚于东京(指东汉)者。”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如是说。

 “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梁启超如是说。

  罗列这些,是想凸显一点:他们赞美的,都是汉代风俗之淳美。

  一个组织的特色,往往深受其创始者的影响。刘秀的为人,刘秀的价值取向,对东汉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曾经有很多人比较刘秀、刘邦孰优孰劣,石勒认为刘邦更胜一筹,“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曹植则认为刘秀更加优秀,“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故曰光武其优也。”

  把这两个评价放在一起,高低自见。石勒果然是好勇斗狠之徒,曹植不愧为文化渊深之士。

  刘秀不只会打仗,更会搞建设。一统天下后,他偃武修文,勤于政事,爱惜百姓,兴礼乐,宣教化,彰气节,励风俗。其人其行,高尚纯朴,令才高八斗的曹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把他与唐尧、虞舜、羲皇、周公相提并论。东汉被认为是三代以下风俗最“淳美”的朝代,与这位第一代领导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东汉时代的雒阳城,也因此成为文治之都”,洛阳师院博士曾谦说。     “偃武修文” 读书不倦

  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但他一点也不喜欢战争。原因有二:第一,他打了15年仗,“厌武事”;第二,他知道老百姓也都厌倦战争,“天下疲耗,思乐息肩”。陇、蜀平定,不得不打的战争结束了,此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从新莽末年大乱到再次统一,这近二十年时间,百姓伤亡惨重,天下人口“十有二存”。鉴于此,刘秀铁了心跟战争说拜拜。皇太子曾经向他请教军事谋略,他说:过去卫灵公问行军布阵之事,孔子沉默不语。这不是你该问的事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但刘秀不想因此与匈奴作战,“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求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击灭匈奴,这是很有煽动性的言辞,很少有帝王能抵抗住这个诱惑,但刘秀一点儿也没有动心,兜头给他们泼了瓢凉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刘秀的“偃武”伴随着“修文”。他曾是太学生,爱好经术,是“最有学问的皇帝”,还在战争期间,他就“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因战乱隐匿民间、遁逃山林的四方学士,此时“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条件具备,刘秀即立五经博士,在雒阳城南建立太学。洛阳师院原院长杨作龙先生介绍说,刘秀曾亲临太学,与诸博士互相论难,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雅吹击磬”等娱乐活动,还设“奖学金”以劝学。

  刘秀本人对经学有着浓郁的兴趣。他是个勤政的人,白天上班处理公务,晚上则召集公卿、将军“讲经论理”,到夜半时才睡觉。皇太子劝他不要太辛苦,希望他“颐爱精神,优游自宁”。但刘秀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他不让儿子们学习军事,却请来最好的儒学大师教授他们,后来汉明帝、汉章帝都学问博雅,曾经在太学讲经授课。皇帝的垂范,使全社会向学之风渐浓。
作者:姚伟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