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杜甫缘何自称少陵野老
http://www.hnta.cn 2010-11-29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
  杜甫 (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但“少陵”本为地名,现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也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为“少陵”(少即小之意)可杜甫为什么偏偏会选一座陵墓所在地做为自己的号呢?
  唐苏頲所撰《杜并墓志》中记载:“并京兆杜陵人也,汉御史大夫、周晋当阳候预之后,世世冠族,到于今而称之,曾祖鱼石,隋怀州司功,获嘉县令;祖依艺,唐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由此可推断,杜氏(杜并为杜审言次子,杜审言是依艺之子,杜甫是杜审言之孙。)自父依艺以来就已定居巩县,杜并应该是巩县人才对,但墓中却说是“京兆杜陵人也。”这又是为什么呢?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世族表序》中说:“族属即严,郡望(亦族望地,在古代我国名姓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所建立名望、功业的地方,这就是“郡望源地”)愈重,虽子姓散处,或本非同居,然推言族望,必本所始。”由此看来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或“杜少陵野老”和苏頲所撰《杜并墓志》中所写“并京兆杜陵人也”应是就其族望而言。
  同时,在我国古代有着严格的门阀制度(门阀是门弟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当时形成了“尊世胃,卑寒士”,“取士必问家世,婚姻必问阀阅”的局面,所以标榜自己的族望应该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故杜甫号“杜陵野老”或“杜少陵野老”就不难解释了。
作者:王宏钊
(责任编辑:远红)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