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洹河故道上的“河南赵州桥”
http://www.hnta.cn 2011-1-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浮雕刻工粗放富有质感

  如今,永和桥横跨在洹河故道上,虽然洹河已经改道,但永和桥仍是这里的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之一。只是桥下充斥的不再是清澈的河水,而是生活垃圾。

  我攀着小树枝,蹒跚着来到桥下,仰望着沧桑的石桥,努力去找寻它当年的辉煌。

  根据考古资料介绍,永和桥栏板全部由长2米、宽1.3米、厚0.2米的青石栏板组成,共使用二十八根望柱衔接,柱顶雕有狮子和仙桃,两端有抱鼓石。三个桥拱,雕刻精美。中间大拱正中,雕刻一条巨形蛟龙头(另有一名叫吞水兽),怒目俯视,龙须倒竖,二爪各攥一火焰宝珠,形象逼真。两侧雕龙乘云,飞马腾空,雄狮怒吼,牛跃羊跳。两个小拱正中,分别雕刻蛟龙头和“王”字虎,两侧雕刻蔓草卷叶。桥栏由石栏板、望柱、抱鼓石构成。栏板浮雕历史故事和各种花卉,望柱之上雕雄狮和仙桃,呈跳狮捕仙桃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永和桥不仅在建筑结构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装饰艺术上也极具研究价值。三座桥孔的拱券表面和桥栏上嵌砌有许多浮雕图案,总面积近100平方米,内容有生动精美的人物、动物及植物,花卉图案最为特殊。这些浮雕刻工粗放,线条苍劲有力,富有质感。

  遗憾的是,经过千年的磨损,如今永和桥的很多浮雕都已经很难辨认,不过大拱中央的吞水兽图形仍清晰可辨,旁边的马、羊等浮雕也能够一睹真容,其工艺之精巧,令人惊叹。拂去上面的灰尘,试图让自己的心情贴近这些千年浮雕,遐想当年它们的荣光。

  在当地,永和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永和桥上的“吞水兽”是财神的坐骑,每年大年初一,“吞水兽”都会吐出一个元宝,当地百姓都能从洹河中打捞到金灿灿的元宝。后来,有个黑心的地主听说这个事后,就带人连夜带着斧凿去凿“吞水兽”,想撬开兽嘴,以图取得更多的财宝。当凿到兽嘴时,“吞水兽”突然复活,张开大嘴,把黑心的财主吞进了肚子里。

  对于这些传说,我们不能当作信史来看,而这些传说中渗透出的是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我仔细打量着桥上的这些浮雕,飞龙乘云而上,骏马纵横奔驰,虽然没有色彩,且历经千年残缺不全,但刀刻粗勒,线条苍劲,形象刚毅,气势磅礴。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这些浮雕该是如何的精巧和生动。

  狼牙交错砌法让桥十分稳固

  关于永和桥修筑的年代,至今没有较为精确的说法,陈杰老人说,当地人相传,永和桥修建于隋代,应该和赵州桥是同一个时期。

  安阳县文物局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永和桥的修建年代应该是在隋末唐初。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对此桥进行考察时认为,永和桥上的动物石雕形象粗放,具备了北朝至隋代的风格,但这一说法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旧五代史》记载,唐末朱温的军队曾与屯兵内黄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军队展开激战,战争从内黄一直打到永和桥,这证明,至少在唐末时期,就已经有永和桥了。

  时光匆匆,战火纷飞,永和桥各种传说不止,当地百姓对于永和桥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当地人一度认为这座古石桥是五孔连桥,桥两头均有桥门,整座桥装点得精巧雅致,华丽壮观。但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桥系统考察后认定,永和桥是三孔曲拱结构。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建桥之时,由于洹河水面宽阔,石桥是五孔曲拱结构,到了明代大规模修葺时,随着洹河水位下降,永和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水”,由五孔改为三孔。

  永和桥整体桥长39.5米,桥面宽6.8米,桥面长31.5米,通高8米,整个石桥全部用青条石和石灰石料混合构筑而成;从侧面看,永和桥呈弯月状,造型庄重古朴,气势雄伟壮观;桥墩中间呈长方形,侧段尖形,整体好像船的形状。陈杰老人说,据传说,在修建永和桥时,洹河水势很猛,就先在河里打下木桩,再在木桩上铺设底板,上面再砌石头。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永和桥考古考察时证实了这一点。“桥墩下,插立有密集的木桩,木桩上垫方木,其上为桥墩基石,木桩保存完整。墩石之间镶嵌铁键,使墩石连为一体,十分牢固。”

  永和桥的三孔石拱,中间主拱宽7米,高3.8米,两侧次拱宽4.5米,高2米。三拱的修建结构大致相同,以主拱为例,采用四十行青条石顺砌,其竖缝交叉,用白灰泥粘接,非常牢固。

  1981年,我国古建史专家陈明达先生在考察了永和桥后认定,永和桥的建筑非常有特色,三拱石桥的造型既减少了河水的冲力,又增加了流水量,节省了用料,美化了桥型。桥墩侧段的尖形设计,减少了阻力。桥体采用狼牙交错砌法,在桥墩和桥拱各处均使用铁键,使桥体十分牢固,桥身一千多年来未作整修,是古建筑史上的珍贵实物。
作者:记者 朱金中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