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网站、媒体广告上,经常会看到不少景区在宣传时打出“小黄山”、“小九寨沟”、“小漓江”、“小三峡”等宣传口号,以吸引游客注意。而景区的导游对此种宣传也是津津乐道。但游客游玩后会发现,这些“小”字头景区根本不像商家宣传的那样,与真正的名牌景区相去甚远,业内人士指出,此种傍名牌的做法并不利于景区今后的发展。
“小”字头傍上大景点
7月下旬进入暑期出游高峰,不少郑州市民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发现宣传时称“小九寨沟”、“小黄山”等的景区特别多。游客程先生打算带孩子去旅游,发现这些“小”字头景区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这种行为会使游客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宣传景区自身特色才是小景区揽客的根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查看众多资料,发现郑州市多家旅行社、景区在旅游产品宣传中,傍名牌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有傍中国名牌的,如北京某山被称为“北方小黄山”,河南某景点被称为“北方小三峡”,也有傍外国名牌的,如江南某古镇被称为“中国威尼斯”。
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这些景区之所以傍名牌,是因为它们与某一著名景区有相似之处,于是就起了这种“别名”,这样宣传更容易吸引游客的眼球,也更容易推介景区,使其尽快火起来。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仅“小黄山”这个宣传语至少出现了4次,分别位于北京、浙江、辽宁和广东,在介绍这些“小黄山”的风景特色时,也都大讲其奇松、怪石、云海、碧溪等。某些号称“小九寨沟”的景区并不像宣传的一样好,既没有高原湖泊,也没有民族风情,相比起来景致平平,却借傍名牌夸大其词。
专家指出,这些傍名牌的宣传方式,虽然借助了著名景区的盛名,却缺乏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判断,更没有找到突出自身优势的传播理念。“这种打比方的方式,开始使用时人们还觉得新颖贴切,用得多了,游客会觉得是一种低端陈旧的促销方式。”某旅行社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
落差大游客不买账
游客徐女士看到某傍名牌的“小”字头景区的宣传后,对比了名牌景区和“小”字头景区,觉得名牌景区远且贵,“小”字头景区近且便宜,既然两景区的游感大致相当,何不选择“小”字头景区?遗憾的是,等徐女士一家人到了“小”字头景区,才发现最类似名牌景区的要素——水,根本不像宣传页上吹嘘的那么美,另外,这个景区人工雕琢的痕迹非常重,总想模仿名牌景区的优势,结果反而暴露出自身的不成熟、不真实。当导游告知徐女士,这个“小”字头景区一年中只有3个多月水量丰沛、与某名牌景区最相像时,徐女士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我们现在对旅行社、景区打比方的宣传方式已经不感兴趣,也不敢再相信了。”游客程先生说。“开始一听说‘小三峡’,我们确实被吸引了,但实际上这样的景区远不能与长江三峡相媲美,我们不能接受。”游客杜女士说。“因为对这些景区不太了解,通过‘小黄山’、‘小三峡’这样的‘别名’能够大致了解一下这些景区的景观特色,但不会作为选择的唯一依据。”游客肖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在对众多游客做调查时,对这种宣传方式认可、并充分相信的不足30%,约50%的人认为这是制造噱头,实地旅游后肯定会有一定的落差,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傍名牌不可泛滥
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的相关专家刘荣介绍,不少景区在自身不太出名或刚刚开发时,往往借知名景区的名气来招揽游客,这种营销手段在旅游学中是被允许的,借他人之美名壮大自己的名气,并没有什么不妥,尤其是一些新的景区或者不成熟景区在前期“创业”阶段,可以采取形象比喻的方式,更直观地让游客了解到自身的旅游资源。但到了后期成熟阶段时,就不宜这么简单宣传了。其实,大多数这种类型的景区兼具山水景观,傍名牌只是突出了两个景区之间的相似之处。另外,这种手段不能泛滥地使用,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有夸大宣传之嫌。目前全国到处是“小黄山”、“小九寨沟”,导致很多游客根本不信任这类旅游广告,也不便于游客了解和选择新景区旅游,这就是因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景区、旅行社在介绍景点线路时,应该提供更多实际信息,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力推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傍名牌。我省一些自然风光景区,由于起步晚,又想早些打出名气,前期不得不走这种路子,并在景区的建设上人工造景、牵强附会的成分过多,结果欲速则不达,留给游客的印象并不好,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景区、旅行社的高度重视。
“从法律角度来看,旅行社这样宣传并不构成侵权,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宜提倡,因为这种宣传同质化严重,无法体现自身的特色与品牌,所以最终还要在发掘自身旅游优势上下工夫。”河南良仁律师事务所律师宋英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