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关于旅游发展的思考
http://www.hnta.cn 2008-8-7 10:13:51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关于地震的影响要全面考虑
    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多方面的,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1、震区与全国。地震的震中在汶川,地震直接波及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陕西等多个省市,而由于抗灾、救援、重建等工作的需要,这也必将影响到全国各地,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打破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旅游需求,影响着中国境外市场。
    2、当前与未来。地震的发生立刻终止了到震区的旅游,同时也终止了到震区所波及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当然震区外出的旅游也中断了。然而,这个现象不会因为地震的停止而马上恢复,这是个现实,这个影响会延续一段时间。
    3、实体破坏与心理干扰。地震破坏了长期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有的是直接的,例如道路、桥梁、景区和饭店,有的是间接的,例如外部进入的条件和相应的供给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的重建不仅需要金钱,更需要时间。但与此同时,地震对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创伤和干扰,也是不可小视的,这既包括当地居民、业界,也包括外地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
    4、充分利用积极的影响。作为一次灾难,汶川地震对四川乃至全国旅游造成了巨大困难和损失,然而,另外一个现实我们也必须考虑,灾难和应对灾难,使汶川和四川成为全国和世界的关注点,大大提高了这些地方的知名度,虽然这个代价是巨大的,然而,也不能不说这为地震灾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机遇也是非常值得重视和利用的。对此,地震灾区的旅游界应当给予充分关注和利用。
    国人知道,汶川的地震破坏虽然巨大,震灾的影响虽然广泛,但毕竟是局部性的,但是对外国来说,尤其是对很多规模不大、对中国了解有限的远距离市场来说,汶川就意味着四川,四川就代表着中国。尤其是这次规模空前的救援行动,更给世界一个信号,地震的影响应当是全国性的,也就是说,地震对旅游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四川和相关联的灾区,而是影响整个中国,振兴旅游,不仅仅是四川的事,应当是整个中国旅游界的一个重要战略。
    救灾、重建和旅游启动与振兴
    1、救灾与重建是第一性的。不管旅游业发展就其经济意义来说如何重要,但是就灾区来说,救灾和安排当地人的生活还是第一位的,这应当是未来所有发展的基础,因此,不宜过早地考虑全面启动灾区旅游,尤其是重灾区、次生灾难隐患比较显著的地区更是如此,不能因小失大。不要组织伤害灾区人感情、刺激灾难幸存者痛苦而进行的过度商业性的旅游活动。
    2、做好重建的规划。地震灾难发生后,无论是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灾区来讲,未来的旅游活动和震前会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那些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不大的地区,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必须调整战略与策略,因此,做好重建的规划和旅游振兴的行动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重建的规划,有两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旅游的重建规划要与整个震区重建规划相一致,要认真地调查,冷静地研究,要区分长期规划和启动市场不是一回事,启动市场是临时性的,而规划主要在未来。和震前所不同的是,原来的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需要重新调整,因此旅游规划也必须进行新的调整,而这个调整应当与新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也就是说,就规划来说,应当等总体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之后,再做旅游重建与振兴的规划,而不是相反。当然,在制定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在设计重大建设项目时,要考虑未来旅游功能的发挥。其二是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而应看作是调整产业布局的机会,创新更重要,而不是简单地“修旧如旧”。由于地震使一些地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整体搬迁、异地建设,应当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把以往不敢想、难以下决心做的事情通盘考虑,这里可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思路、新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旅游发展重新定位。
    3、新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和破坏,而人类在自救、救援的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类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展现了特殊时期的文化现象,这些对未来来说都是宝贵的知识和遗产。对这些遗产和知识应当进行保存、保护。而且,这样的工作也应当尽早考虑,否则会失去了机会。
    关于地震新文物的保存和保护,至少要注意这样三个问题:
    ———要区别情况,尽量不要做太多的人为修补。保护遗址,是要把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历史凝固,因此,后人除了安全考虑之外,尽量不要做太多的人为修补。有的时候保持“残缺”更具有震撼力,像澳门的大三巴和欧洲一些战争破坏的建筑物那样,没有修复,没有重建,而是保持着残垣断壁,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有些重建和再建的项目中,可以艺术地展现一些地震的痕迹,形成一些对比和反差。
    ———建造博物馆也是一种保存和保护、展示的好形式,但博物馆的思路要宽,要体现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基础科学的教育、抗震救灾文化的展示和灾难文化的记录。但博物馆的建设要通盘考虑,不宜过多,分布不宜过散,要精心设计,进行筹划,不宜仓促上马,要特别注意不能有太多的重复。
    ———博物馆最好不要和遗址、纪念的场所放到一起,而且纪念性、缅怀性的场所也不宜设立太多,要尽量引导人们乐观地向前看,而不是把人们长期留在痛苦的阴影中。
    从全国的角度,如果考虑设计建造一个国家级的灾难博物馆将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广泛地收集文物,文化部门、旅游部门都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考虑,要发动社会收集,这不仅仅局限在汶川地震灾区的范围。
    4、关于四川旅游业的振兴。就中国的旅游业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不少磨难,有些是全国性的,例如2003年的SARS;有些是局部的,例如2008年春节南方的雪灾。应当说,旅游业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四川应当很好地利用。
    其一、同舟共济。诸如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害,对四川的影响是深重的,因此,灾难后的旅游振兴,不是靠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单独的行动所能够奏效的,尤其是不能靠简单自己降价的办法来实现,应当是大家共同合作、同舟共济。尤其是旅游相关行业,例如航空、火车等交通运输业、饭店、景区、餐饮服务等行业,应联合采取吸引旅游者的积极措施,形成合力。平时发展旅游经常讲“大旅游”的观念,恢复与振兴也应当提倡这个理念。这需要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行业的共同努力,而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更重要。
    其二、靠产品启动市场。旅游是天生的外向型产业,虽然作为供给方的目的地掌握着启动市场的主动权,但是能否使市场得以启动,动力在于市场需求,而引导需求的是产品,是有效的产品,是有竞争力的产品。鉴于目前四川省的实际,应针对不同的市场分别制定不同的战略和策略,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地震灾害破坏小和不存在明显的次生灾害隐患的地区要积极恢复传统市场。这些地方,应通过各种渠道联络原有的国内外合作伙伴启动市场,根据他们的实际做定向的宣传,对长期合作的伙伴要尽早安排他们到现场考察。有关政府部门要支持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开展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要组织好相应的考察旅游活动。另外,作为一种支持,应当建议政府在实施财政部关于《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时,对在特殊时期的四川一些景区给予一个特别的对待。
    ———地震灾害破坏较大、但经过努力具备了开放条件的地区,应当考虑通过特种旅游产品启动市场。一方面,成都市应当考虑设计有特色的会议和展览旅游活动。例如,开展关于探讨地震科学、救援与救护、危机管理、志愿者组织等相关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关于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救护与救援设备等方面的展览会,或者征集纪实的照片,举办摄影展。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组织专业机构的专业考察和交流活动。这些人是专业人员,各方面的素质较高,其兴趣不在于享受或娱乐,而是关注其专业领域的考察和交流,这对当地的重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包括地学、地质学、灾难学、材料学、建筑学、医学、遗产保护、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人员。这个市场也是非常大的。另外,近些年来,在国际上,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志愿旅游(或“公益旅游”)颇为流行,旅游者专门愿意到发生灾难的地区从事公益性活动,其中不乏专业人员和青年人。在一些知名的宗教圣地,围绕祈福等主题开展特种旅游活动,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尤其是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市场潜力颇大。但特种旅游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生活的安排以及相关背景材料都要专门设计,不要追求数量,而要把产品做精,做好。由于特殊的服务,费用也应当高一些,一定要避免削价竞争,以降低服务为代价。这个时候,市场可能对接待设施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但更关注情感的交流。恢复后的旅游活动要突出新的心态,新的理念,以诚心对待“衣食父母”和关心、帮助过灾区的人们。
    ———地震破坏严重,或存在明显的次生灾害的地区,不应当急于开展旅游活动,而应集中精力开展救援和提出重建旅游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这些地方目前不具备开展旅游活动的条件,但确实是创造新产品、新吸引物的基地,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一定要创造新的、独特的旅游新形象,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此同时,企业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设施和设备的维护或更新,要抓紧人员的培训,或安排到外地进修、提高。
    ———营销手段的选择。在整个地震发生和后来的救灾、重建过程中,媒体发挥了极其特殊和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网络发挥了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四川旅游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当充分重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作用,要把地震灾区的新进展、重建的规划、新产品等信息积极、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创造新的热点,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市场的关注,尤其是在新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等新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如何广泛地采纳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等,通过媒体及时地告诉世人,要把救灾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快速的传统保持下去。这也许是地震灾区旅游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新起点。 
    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
    任何一场巨大的灾难都是暂时的,但未来灾难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经一事长一智是我们从灾难的代价中所能够赢得的收获。其他产业是如此,旅游发展更是如此。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亚太地区,成了全球旅游发展的新秀,其国际旅游的份额已经超过美洲,跃居世界第二,与欧洲、美洲成为三足鼎立之势,而发展速度则大大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这些年又是灾难丛生、危机四伏,而最近世界性的油价攀升,通胀走高等效应的叠加,使目前旅游的发展面临着从来未有的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的密集程度和影响深远更是前所未有。无论是海啸、洪水、冰雪、地震、SARS和禽流感,还是“9·11”、巴厘岛等恐怖活动、伊拉克战争,都对当时的旅游业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从整个世界来说,还是灾祸发生地来说,旅游业并没有因大灾而消失,而往往其恢复与振兴的时间比人们想像得要快,恢复周期要短。这使人们更加明确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旅游业是敏感的,因为它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地依靠外部的环境;但旅游业不是脆弱的,因为人类的旅游需求潜力是巨大的,这些需求不会因为暂时的灾难而消失。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危机和灾难是难以避免的,往往是难以预料的,甚至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要随时面对危机,与危机伴生,也就是说,对旅游发展来说,危机管理不是临时性措施,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考虑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将其预案列入正常的工作程序,安全自救和救援应作为旅游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内容。将安全、防灾设施列为旅游景区规划的组成部分,不仅仅讲原则,要有具体设施的设置与设计。从国家来说,应当将安全教育和灾难常识列入基础教育内容。这一切都是灾难给我们的教育。
    灾难带给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但是是暂时的。旅游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乐观的。旅游业一直被称作是“朝阳产业”,在“风调雨顺”的年代,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而在特殊的时期,更需要大家举起双手把它托起来,渡过难关。记得2003年SARS发生时,北京街头上曾经出现过一则旅游的广告词,叫做“风雨过后是彩虹”,看来,这句话今天也依然适用。(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作者:张广瑞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