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
http://www.hnta.cn 2008-7-14 14:37:04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研究文化旅游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胡锦涛同志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我们旅游业界人士担负着光荣的历史重担,这是将文化与旅游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历史文化资源占有重要的位置。从甘肃天水到河南周口,沿着伏羲文化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对这些历史文化的捕捉中,《周易》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应该说,易学文化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主张要学两种东西———佛学与《易经》,总的感觉,对人开启智慧、正视人生有好处。南怀谨介绍说,《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实际上,易学在文王前后,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伏羲始画八卦、文王著作《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对易学文化,旅游业所注重应用的就是这种根脉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在根脉上研究、做文章。
    那么,怎么做文化旅游精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去用,的的确确应是研古为今,做好文化旅游的大事情。近几年,我与同事三次去了天水的伏羲庙、伏羲八卦山,两次去了周口的太昊伏羲陵,汤阴的羑里城,还去了陕西的白云观、安徽的太平湖,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为有名的历史文化景区。但景区的历史文化展示,有的过于简单,有的牵强附会,因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如我们去看伏羲八卦山时,只是黄土高坡上一处已有些破损的小庙,周围便是黄土丘陵,没有保护,也没有开发。太昊陵和老子故里的重新修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景区建筑宏伟、规模宏大,有气势,但缺少旅游服务设施。太平湖在一个小岛上建的易文化景区,虽有些味道,但还比较简单。普遍来看,文化旅游要注意景区建设与旅游要素的结合。如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他们就把“金刚经”、“心经”警句格言刻在迎面的山石上,给游客以心灵的启迪。餐饭和导游讲解,都与环境结合,很自然和谐。陕西楼观台、海南三亚大小洞天、河南周口市的老子故里,都把“道德经”刻为标示,效果很好。景区应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并注重自然的流露和展示,这样,给人的是景观和心迹,是久远的影响。
    去过陕西宝鸡法门寺的人,都知道法门寺佛教圣地展示了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佛宝、佛塔、佛家建筑和经文让中外游客为之惊叹。特别是江泽民同志题词,精辟地指明了展示佛教珍宝是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陕西还有著名的老子讲经说法的道家场所楼观台,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政协常委任法融就在那里研读《道德经》和《庄子》多年,我与他三次接触,他都热情地宣扬《道德经》哲学,宣扬其对发展旅游、发展经济、治国安邦的作用,为此也结为好友。应该说,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麦积山名扬天下,都是旅游文化精品。还有结合道文化景区资源的三清山、龙虎山、青城山、白云观、太白山、楼观台等,都放射着历史文化名山的光辉。
    二、正确运用党的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
    宗教场所是宗教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旅游资源。大体上说,我国宗教建筑有四类:一是佛教建筑,二是伊斯兰教建筑,三是道教的道观,四是名人寺庙。
    关于我们党的宗教政策,我认为,我们党胸怀博大,各宗教文化的科学合理成分都能认真吸收,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尊重人们信教自由和不信教的自由。我们搞旅游的同志应明白,吸取宗教文化精华,不是去引导信教,不是无原则的宣传。相反,我们要警惕有人利用宗教去引导人们与党和国家离心离德,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渗入。我们弘扬的是优秀文化,团结各阶层人们一起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点大家心里要始终清醒。
    回到建筑上,总览这些巍峨壮观、千姿百态的宏伟建筑,即使宗教信仰、生活经历、心态情绪完全不同的人,也会有一些相同的感悟:
    第一是自然之美。寺庙道观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在这里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是人文之美。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是人们思想智慧、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无论是精心布局,还是巧妙构思;无论是建楼修阁,还是造佛塑像;无论是朝钟暮鼓,还是经文书画,一切都把人文的关怀、人文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加上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给人以天上人间的快乐享受。
    第三是精神之美。寺庙道观推崇圣人、真人、神人的形象,宣扬转世轮回的善恶因果之说,其目的是“神道设教,戒恶扬善”,以人们的顿悟和修行唤起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良知。除去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就有精神上的博大之美。例如它超出尘世,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万象,虽有些玄虚,但其胸怀是博大的。再如它认为最高精神境界是“四大皆空”,没有自我、私欲、争名夺利之苦,虽有远离现实之弊,但其精神是高尚的。道德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宗教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因而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主导有了更多的理性思想,增加了人们信仰的选择空间,减弱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抑制了宗教的狂热性。因而中国宗教更多的是人生哲学、道德、情感等泛神论的东西,开悟灵性、净化人心、修养道德、乐行善施,与现实比较贴近,突出的表现为宽容、仁厚、理智、通达、和平、信义。这种传统的精神之美,对人们陶冶性情、加强修养有积极意义。
    此外,除了宗教场所,还有一大批对我国宗教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宗教代表人物。结合旅游工作,去年我们和中央电视台、企业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同志一起编辑了一本《中国名寺高僧》,重点推介著名寺院和历史名僧,以及旅游线路。可以发现,这些宗教大师们弘扬佛法,研习经典;著书立说,积累文化;译经释道,交流文化;修身养性,德高道重;讲德布道,传承文化;仁慈博爱,普度众生。他们的宗教文化成果,不仅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中国特色,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宗教文化场所和宗教代表人物,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创造的心态来领略中国宗教建筑和人物的神韵和风采。大家都知道,很多寺庙、道观都是3A级以上旅游景区,自然风景秀美,建筑风格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开发、推介此类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时,要认真研究宗教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政策,通过旅游引导宗教文化在社会和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结
    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友好往来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类文明的需求和社会进步,中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基础和交流的需求,这给文化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许多注入中西方文化内涵的景区,尤其是他们创作的一些大型演出,都给我们一些成功者的提示:
    (一)发展文化旅游,首先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开发文化旅游,要特别注重挖掘民族性的东西。歌德说过,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越是民族的东西,不仅越受本国人民的欢迎,也越能走向世界。我国的文化艺术有着光荣的传统,我们应该自信、自爱、自重、自强。譬如河南省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该项目从去年10月份演出以来,共演出66场,接待海内外观众17万余人次,票房收入达200万元,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指出这台节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发展文化旅游,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
    人类的知识有两大特性,一个是纵向的继承性,一个是横向的借鉴性。纵向讲继承,就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研究,好的都要继承;横向讲借鉴,就是别人的经验,包括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借鉴。实践证明,一个民族,只有敢于并善于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保持蓬勃生机。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用它来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借鉴外来文化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要根据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加以检验和考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譬如深圳华侨城的《锦绣中华》大型演出就非常成功。无论是场面、音乐、舞蹈、灯光、演出形式,还是思想内涵、故事情节,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追求,演出非常受欢迎。再有就是我们在满洲里和黑龙江的一些城市看到的俄罗斯文艺演出,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
    (三)发展文化旅游,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作出贡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发展文化旅游,就是要通过旅游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生活和精神风貌。譬如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如何在对文物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原则下,实现其开发利用,成为文化旅游的资源,这是我们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历史文物是我们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直观、生动、形象的教材。它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进程,了解中华民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文明,了解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英勇斗争。欣赏历史文物,参观名胜古迹,已日益成为人们旅游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譬如对陕西黄帝陵的保护和开发。华夏子孙之所以高度重视祭祀黄帝,不仅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祭祀黄帝反映了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心愿,而且因为经过千百年的沧桑演变,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祭祀黄帝体现着广大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民族团结和睦的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意义如此重大,因此对于黄帝陵的整修、保护和开发要非常慎重。要把扫墓、祭陵规范化、程序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近年来谒陵祭祖的经验,对我国历代祭祀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反映民族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符合黄帝陵特点的礼仪制度,努力使公祭黄帝典礼成为所有祭祀中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活动。再如,去年无锡市政府大力推出徐霞客“游圣”,他们认为欧洲有个马可·波罗,是旅游名人,中国也有旅游圣人徐霞客,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像海南三亚南山、福州开元寺,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新老景区。还有四川九寨沟九寨天堂的建设创意、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三亚酒店群的建设等等。
    总之,利用文物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是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做好历史文物的发掘、保护和展现,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将进一步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 军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