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古迹“现代化”传统“掉了棒”?
http://www.hnta.cn 2008-7-1 9:17:5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开版有约
  论坛

  旅途中解不开的疙瘩,行业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探索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业界专家论剑,行家里手把脉,深度对话共烹思想盛宴。
  友情支持:全国、全省旅游界、文化界、科技界专家组成的智囊团。
  温馨提示:如果你有需要专家指点的问题,不妨联系我们,对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将邀请专家纵横捭阖共话旅游大势。
  编前:
  上周,针对著名旅游城市广州的景观设计“洋风”泛滥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园林设计专家提出建议,景观建设要形成传统“接力”。(《南方日报》)
  不久前,千岛湖畔数千幢别墅与观光公寓大肆侵占湖光山色,其是否符合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定引发业界争议。(《浙江市场导报》)
  欧美人都没见过的“欧美别墅”触目皆是,胡搭滥建的宾馆、餐馆、观光电梯、游乐场等乱如牛毛,广场、高楼、大马路“捂”得古迹遗址喘不过气来——看着这些割裂文化、割断历史的现代建筑在古城、景区层出不穷,游客感到刺眼更刺心,传统文化的“接力”因此“掉了棒”。本期旅游论坛,旅游界、文化界、经济界专家及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的相关负责人就此各抒己见,希望前车之鉴能给更多景区以警示,也希望对风景名胜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护为先,切莫错位。
  文化生态 魂兮归来
  □郑泰森(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般来说,旅游资源都凝结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旅游,历史文化是主要卖点。
  很多外地游客评价河南旅游是“看景不如听景”,意思是说河南的一些人文景观大有说头,少有看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许多人文景观特别是古都、古城缺乏完整性。一些地方正在用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改造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古迹,大规模仿西式建筑群正在吞噬以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古都特色和民族特色,导致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空间特色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名胜古迹成为孤立的陈列,其完整性被肢解和蚕食。遗憾的是,这种人文景观的孤岛现象在河南非常普遍:古城墙下是铺着马尼拉草坪和抛光大理石的城市广场,四周是一排排仿欧式建筑的住宅小区;古迹的周围,是现代园林式的广场,车流如潮。文物古迹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渐行渐远。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即文化生态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自然环境生态破坏了可以弥补,而历史文化环境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永远不能再生。
  国内文化旅游领域的经验表明,文化生态对一个景区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河南的开封古城和商丘归德古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含量远在山西平遥古城之上。平遥古城的文化含量主要体现在晋商文化范畴,而开封是七朝古都,北宋时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其文化价值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仅从一幅《清明上河图》,一部《东京梦华录》中便可见一斑。商丘归德古城是商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商业的起源地。在解放初期,开封和商丘与平遥一样,都有着完整的城墙和布局严谨的历史街区。然而,平遥把这些历史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声名显赫的头衔给平遥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游客趋之若鹜。而开封和商丘古城在后来的建设中,其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得不如平遥那么完好,其价值也就稍逊一筹了。
  英文和法文的“文明”一词,都来源于拉丁文“城市”,说明城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亲密关系。当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已成孤岛时,我们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期望只能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在修复的过程中,力求使城市的风貌、建筑的风格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协调。西安的曲江新区就是范本,新建的大唐芙蓉园以及周边恢复的街区,唐代风格的建筑配以还原的唐代街巷名称,无不散发着盛唐文化的气韵。在街巷中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到,这里曾经是唐朝的都城。
  修复城市的文化生态,要特别注重历史街巷名称的保护。街巷名称是一个城市生命的起点,是城市历史链条上的结。失去街巷名称的历史真实,探寻城市文化的密码就会丢失。它与历史街区的格局和建筑风格一样,需要原汁原味。
  错位开发“搭错车”
  □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目前很多景区为了搭上旅游开发这趟“便车”,急功近利地开发一些所谓的旅游配套设施,没有找准景区本身的资源优势,不仅粗制滥造,而且同质化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地域风格、历史脉络。
  很多历史遗存是与特定的时代氛围、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相贴切的,在景区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往往是凤毛麟角,不同的时代风格和建筑功能,决定了其布局与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和谐,所以一方面应有效地保护好现有的历史遗存,另一方面新建建筑要保持风格一致。
  按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不少名胜风景区早已“超标”。尤其是近年来的错位、超载开发,不少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还有的甚至成了大游乐场,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化、自然功能。
  新景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汲取古人的优秀经验,否则在后期开发、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对前期未经规划匆忙上马的项目进行拆除,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这反映了景区建设当中的管理漏洞,一些管理部门为了招商引资,忽略了正常的规划环节,本应“先规划,再建设”的程序给颠倒过来了,或是屈从于投资商利益,决策的科学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失控的旅游开发,给风景名胜、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几年前,张家界就因“城市化”、“商业化”气息过重而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黄牌警告”,不得不耗资数亿元对景区密集的现代建筑进行大拆迁。但是这些年很多景区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重蹈覆辙,人为割裂了自然景观,有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
  让历史完整“接力”
  □牛宁(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中原地区的旅游,可以说是以文化遗产为主的旅游。但是目前旅游开发的误区在于,很多地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古迹遗址毁了,反而建一些假古董招徕游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迹遗址的保护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等特点,孤立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其所承载的文化却以活态文物的形式,生动展现着当地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民俗风情。
  比如古都开封,不仅宋文化积淀深厚,而且明清民居及传统城市格局、历史街区延续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古街巷如八卦楼、七十二胡同等已难觅当年风貌。再比如另一个城市,上世纪80年代还有400多座四合院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老城区,其文化、历史、建筑美学价值绝不逊于北京的四合院,如今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曾经积极为一些古村镇申请省级保护、国家级保护,但是后续旅游开发往往变了“味儿”,既定规划不能科学有效地贯彻,现代化、商业化不断侵袭原生态文明。比如豫南一条古街,为开发旅游,把居民“请”了出去,使这条街上延续千百年的生态文化荡然无存。痛心之余,我对新发现的古村镇宁可暂时“封存”,也不敢大力宣传了。
  人文旅游景观应保持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特色的延续性,切忌宽马路、大广场、大高楼式的千城一面、千景一面,否则割断的是历史,破坏的是文脉。比如豫西地坑院,如果为了发展旅游建星级宾馆、贴瓷片、硬化路面、种植灌木丛,将其公园化、西化、现代化,并不见得能提升其文化含量,反而倒了游客的胃口。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要深入调查、细致谨慎地进行规划,不仅要对单体的古民居和公共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同时也要对整个村镇的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我曾参与过许多国宝级文物的规划、监理等,其中三峡库区老民居的集中搬迁就是一个可资借鉴的例子。此外,如果能够引进英国的建筑登录制度,也不失为一个全面保护的方法。
  为世界文化遗产“开路”
  □杜久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主任)
  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安阳殷墟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中提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为此,所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客观性、通俗性、可逆性。任何保护、复原展示项目不得对地下原有遗迹现象造成损害,一旦需要,所有现代人造景观全部拆除后,原有商代遗迹仍然保持考古发掘后的状况。在确保地下商代遗迹安全的前提下,原址、原样、原大进行复原展示。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较大。2001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阳市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随着申报工作的进程而大规模展开。首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殷墟保护规划,市政府投资1.8亿元,对殷墟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先后拆迁各类不协调建筑21万平方米,搬迁居民、单位和商业门面688户,新建绿地19.7万平方米;其次,扩大了殷墟博物苑内的保护与展示范围,使殷墟博物苑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公顷扩大到28公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苑内的展示和参观内容。同时,对王陵遗址也进行了扩建、保护和各种展示。
  通过整治,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外围绿地已形成一个2000亩的遗址公园,周边环境与殷墟历史文化氛围协调统一,受到来此参观考察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