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殷墟:保护与发展的博弈
http://www.hnta.cn 2008-6-24 14:26:37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核心提示
    今年7月13日,是殷墟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两周年纪念日。殷墟"申遗"成功为安阳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给安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正如其他世界遗产一样,殷墟也同样面临着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为此,身为殷墟所在地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区长的李南沉,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了"保护性综合利用"的一揽子建议。
    遗址对旅游带动乏力
    据安阳市旅游部门的负责人称,殷墟博物苑虽然申遗后年门票收入达到1000万元,较前增长了4倍。但是,横向与国内其他世界遗产地相比差距还很大。
    殷墟的游客数量不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六分之一,只相当于故宫的二十分之一;而门票收入不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八分之一,只相当于故宫的二十八分之一。
    对此,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南沉认为,究其原因,除了遗产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恐怕与宣传不到位、保护与利用脱节不无关系。
    殷墟保护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采取了地下封存与地表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一些重要的遗迹如族邑、手工业作坊遗址在考古发掘后采取了地下封存的措施进行保护;另一些遗迹如王陵区祭祀坑则仅进行了钻探调查和有限发掘,大部分仍封存于地下。
    殷墟这种遗址展示景观基本仍停留在建设初期的展示形式上,在建设中考虑游客需求的成分非常少,缺少与游客的互动参与。
    李南沉说,现代旅游讲求六个字"吃、住、行、游、购、娱",需要抓住游客心理,实施深层面的服务。旅游城市应该多吸引一些"打小旗的"(旅游团队),不要都是"拿介绍信的"(专家)。
    "冻结保存"的反弹
    对殷墟的保护和利用,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观点:殷墟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原封不动地保存,即冻结保存。在其保护区内,要严格控制原有村庄和土地,不能进行任何改造建设。
    随着对殷墟研究、保护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文物遗址的不断发现,殷墟保护区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30多平方公里,占到了殷都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二分之一。加上安钢集团和安阳电厂占地10多平方公里,以及基本农田用地,殷都区可用来发展的土地所剩无几。
    在保护区村庄发展深受限制的同时,保护区外的周边村子大多都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有的建成了大的工业区,有的实施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老百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尝到了很多的甜头,而曾经为保护遗产做出几代人牺牲的小屯、花园庄等20余个村庄、2万多居民,却陷入了发展滞后、收入锐减的窘境之中。
    在周边经济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保护区内的村民不可能不突破"冻结保存"的禁令,他们私下里违章建房、违法占地搞经济开发建设,一旦这种反弹的情绪大规模发生,失控的局面不言而喻。
    "把殷墟当作简单的、静态的历史遗物看待,把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人为地分离开来,把文化遗产变成了'冷冰冰的遗物',这种情况太绝对化。"李南沉说。
    小屯艺术团的尴尬
    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资源浪费令人扼腕而叹。
    以殷墟博物苑为例,目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属于事业差供单位。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市场适应性差,导致殷墟大遗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严重困扰着殷墟的保护和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小屯村民自办文化产业的尴尬遭遇,就是其中一例。
    小屯艺术团所属的安阳大邑商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是由殷墟所在地的小屯村14位农民自发集资组建的一家股份制文化产业机构,小屯艺术团成立伊始就立足于殷商文化的传播与艺术展示,着力打造了一台原住民、原生态、原汁原味的大型仿殷乐舞《大秀殷商》。
    2007年5月,以唐际根博士为首的国内外十多位殷商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于该套节目从文化、艺术、考古诸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给予了积极的"高度肯定"。此后,小屯艺术团先后在殷墟博物苑等地以及殷墟申遗成功一周年庆祝、2007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大型活动中出演,深受国内外媒体及游客青睐。
    然而,就是这个崭露头角就得到社会各界首肯的农民艺术团体,却在当前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面临走投无路的尴尬境地:小屯艺术团成立半年,已经产生赤字25万余元。虽然每天在殷墟照例演出(每天上下午各两个小时),然而不仅不能拿到报酬,而且随时都面临以种种理由被要求离开殷墟的惨淡"前景"。几个月来,殷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到处奔波,并派员多次与有关单位沟通协商,均未得到积极的配合。
    新机遇
    李南沉说,殷墟大遗址的真正出路在于保护性综合利用,正视并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把保护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协调共生之路,进而实现既彻底保护、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的。
    据悉,这一思路已经得到了省市领导和文物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其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殷墟面临保护和利用的新机遇。
    殷墟列入了国家文物局《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定要在2006年至2008年完成殷墟遗址保护项目示范工程,使殷墟大遗址公园初具规模。
    殷墟同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安阳殷墟等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力争在2010年前建成以大遗址重点展示项目为骨干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我省文物保护利用的整体水平。
    随着殷墟被列入这一系列发展规划,对殷墟进行保护性综合利用的时机已经成熟。
    据悉,在新的布局规划里,要将30多平方公里殷墟保护区内的部分村庄和居民逐步迁出,在其中进行大面积的绿化、美化和以简易、低层建筑为主的旅游开发。
    目前,初步规划了占地833公顷、总投资40亿元的"一河(洹河)、五区(文物区、文化区、休闲互动区、创意区、旅游配套区)、十八景",包括20余个以绿地和植被保护、仿殷建筑为主的文化旅游项目。
    破解村庄发展难题
    据悉,按照保护性综合利用的基本思路,将保护区内的村庄迁出或改造后,在村庄原址上改扩建20多个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这些旅游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适合迁出的村民经营,例如家畜放养园、无土栽培生态园、绿色生态大食堂等。同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和三产的快速发展,将为当地村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如此,当地居民将会变"种庄稼"为"种文化、种旅游、种商贸",而且这种收益远比种庄稼要多得多。除此之外,当地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最后结果,就是既方便了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又可彻底解决他们因保护殷墟而不能建房、不能建厂、不能致富、不能发展的问题,又可确保他们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
    采访结束时,李南沉对自己的观点做了总结:殷墟大遗址的保护和保护区内居民经济发展并非是一个绝对的矛盾,至少不是根本性的矛盾,解决途径就是实施"保护性综合利用"--把保护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以有效的保护保持殷墟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合理的利用实现当地的经济效益,从而提供更好的保护,走出一条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协调共生之路。
作者:李虎成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