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应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
http://www.hnta.cn 2008-6-16 17:21:09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拯救生命,取得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开始全面转入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不仅要修复被损毁的道路、桥梁、住房、学校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展相关产业,彻底解决灾区人民未来长期的生计问题,让灾区人民的明天更加美好。从业态上讲,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作用,重点发展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业的性质和灾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内在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十分符合灾后重建的内在要求:
1、旅游业首先带来的是人流。旅游是人们到异地体验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增进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社会和经济往来的活动。这次大地震突如其来,伤亡惨重,损失巨大,灾后重建,最需要的是人气、是信心。发展旅游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凝聚人气,加强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迅速繁荣市场。
2、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线路或项目)是由信息、交通、环境、饮食、住宿、游览、购物、娱乐、安全等多要素(而不仅仅是六要素)构成的。要开发旅游,首先必须通达信息、解决可进入性,搞好交通、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接待条件。这些正是灾后重建所急需做的。
3、旅游开发是举世公认的富民工程,当地群众可以广泛参与。旅游业本生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可以扩大就业;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需要与农业、林业、牧业、轻工、文化等产业结合,形成产业链。与农业农村结合,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与林业气象结合,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如避暑之旅、冰雪之旅等);与人文历史结合,可以发展文化旅游。灾区群众可以因地制宜地自主创业或加入相关企业,迅速解决就业问题。
4、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自然生态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历史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和挖掘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5、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停留时间越来越长,产业规模将越来越大。
资源条件
这次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龙门山脉的东段。龙门山脉位于成都平原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南北向的邛崃山脉和东西向的岷山山脉的连接地带,地质构造十分年轻,相对高差很大,从海拔500余米到4900余米,山高谷深,平坝面积极其有限,机械化农业作业和工业开发难度很大;地质结构脆弱,不适合大规模矿产开发。反之,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却得天独厚:
1、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立体景观明显,特色鲜明,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富集且品位很高。有都江堰-青城山、龙池-虹口、汶川卧龙、崇州鞍子河、平武王朗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有崇州鸡冠山-九龙沟、彭州九峰山-银厂沟、什邡蓥华山、汶川三江、茂县九顶山、叠溪海子-松坪沟、安县罗浮山-千佛山、北川小寨子沟、青川唐家河等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有汶川涂禹山、羌锋寨,理县桃坪羌寨、筹边楼,茂县黑虎寨、三龙乡,彭州丹景山,什邡龙居寺、马祖故里、李冰墓,绵竹年画村,平武白马藏寨、报恩寺,北川“禹穴”,青川摩天岭,江油关、江油李白故里、窦团山等大量人文胜迹。古代水利文化、道教文化、羌族文化、太白文化、三国文化等十分丰富。
2、距离特大城市成都和成德绵城市群很近,即距离主要客源地很近。尽管山区内道路崎岖,但从主要客源地进入山区却很便捷,非常适合作为这些地方的“后花园”,开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
3、重振并加快旅游业发展有较好基础。该地区位于四川旅游中心成都与最热门的大九寨旅游区之间,是九寨沟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五大精品旅游区有一大半在这里。“九五”、“十五”期间,旅游开发就已起步。
4、“5·12”大地震后,该地区备受瞩目。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集中报道,知名度大大提高,当地干部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专业谋划,就可以招徕大量游客。
操作建议
那么,该如何重点发展呢?云南丽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建议:
1、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业态纳入灾后重建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深化旅游规划,细化环节设计;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组建担保公司,金融支撑,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创业;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专业性公司进入开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
2、围绕群众生活和旅游产业发展抓交通、环保、住房等基础设施恢复和建设。可考虑打通龙门山东南麓连接彭州经什邡、绵竹至安县、北川的快速通道,山区交通要学习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和川(主寺)九(寨沟)生态公路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轨道和索道交通,公路恢复和建设随弯就势,尽量不破坏山体表层结构,固基保坎,同时恢复两侧植被,不要盲目追求长度和宽度,宁可少修也要保障质量,逐年推进;村镇住房建设要相对集中,向丽江学习,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传统与现代结合,确保防震抗震质量,以现代羌寨、白马藏寨和川西民居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当地民族文化;要进行大规模的山地泥石流等灾害治理,建立预警机制,还原青山绿水,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3、重新审视当地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发展阶段,提炼主题,明确定位,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放眼全省、全国、全球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一方面选择北川老县城、都江堰聚源中学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设置地震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彰显人性的光辉;一方面根据市场的需要,突出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用大熊猫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充足的负氧离子、以大禹、李冰为代表的古代水利文化、羌藏汉民族融合文化、“道法自然”等道教养生文化、饮食娱乐等现代休闲文化等来丰富产品内涵。
4、加大投入,着力增强旅游软实力。对当地群众进行旅游基础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开展创建优秀旅游村(寨)镇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评等定级活动,推进景区、宾馆饭店、餐厅、旅游客运公司、演艺公司、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公司、“农家乐”等旅游“一条龙”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专业队伍和信息资料库,夯实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紧紧抓住海内外主流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的历史机遇,将这里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宣传出去,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吸引力;细分市场,整合资源,形象宣传与产品促销相结合,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季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多形式加大营销力度,做强做大旅游产业,为创造灾区美好的明天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胡 斌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