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公益旅游咋成风尚?
http://www.hnta.cn 2008-5-27 9:36:1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编前
  2008年雪灾之后,全国形成了“公益旅游热”的感人局面,旅行社纷纷推出让利赈灾旅游线路,游客踊跃报名爱心捐助,掀起了公益旅游的一次高潮。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前往四川的旅途戛然而止,然而全国人民的爱心源源不断输送到灾区,5月26日,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及早谋划灾后重建和旅游业恢复发展,如何兴办灾后重建公益旅游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据新华社报道,5·12四川特大地震,让大禹故里--北川县城沦为一片废墟。这里将作为地震遗址保留。而一块毁损的“大禹故里”牌匾作为珍贵文物,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地震博物馆里,还将建“哭墙”祭奠遇难者。目前地震文物征集工作已经展开。“建成地震博物馆,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遇难者,警示后人,同时为地震科学提供研究对象。”有关人士表示,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地震博物馆也将见证这种精神。
  据《广州日报》报道,5月24日、25日两天,广州各大旅行社纷纷在中华广场、上下九广场等处举办“抗震救灾,爱心义卖”大行动,与广东省内数百景区、旅游企业携手用实际行动支持赈灾,现场赈灾爱心旅游线路多达上百条,当天所得收益将全数捐赠四川灾区。
  近年来,一种“边旅游,边行善”的旅游方式悄然兴起,这就是公益旅游。荒山植树、关爱母亲河、走进贫困地区等公益旅游线路,成为一道道动人的风景线,如今赈灾旅游也在爱心游客与灾区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然而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我国的公益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内容、形式、丰富内涵、游客数量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本期旅游话题,全国读者热忱关注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期待这爱的萌芽早日成为参天大树!
  ★亲历纪实
  旅途断了爱相连
  □孙岩(河南商丘)
  旅行社在宣传公益旅游线路时,不能仅把公益作为噱头,而是要切实执行。旅行社不妨把游客捐献给贫困地区的钱物折合成一定比例的旅游款,游客捐献得越多,旅游价格就越便宜。旅行社也可以从自身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善款捐献给贫困地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前往四川的旅途断了,但是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连。地震第二天,我们旅行社便向灾区汇去了捐款,并决定从即日起一个月内,从每位游客带来的利润中拿出10元钱捐献给灾区群众,这样游客虽然没有亲赴灾区,但是同样为受灾群众做出了贡献。
  体验“多背一公斤”
  □侯明昆(河南获嘉)
  在“多背一公斤”概念初现网络之时,我就有幸体验了一把。那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宁夏一所希望小学,在付出的同时,我也收获了难得的快乐与幸福,旅游的意义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使我从心底支持这种旅行方式。
  然而,与公益旅游已风靡多时的欧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公益旅游现状仍需完善,其内涵需要深化和丰富。
  第一,一公斤物品只是载体,旅游者应更多地与村民、小朋友交流,去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信心与勇气,把希望留下显然更重要。
  第二,只要心中有爱,任何目的地都可实现公益旅游。比如,很多旅游目的地污染严重,在此举办一些环保活动,也可升华旅游的意义。
  此外,公益旅游渐成风尚,旅行社应及时跟进,既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尽自己所能贡献社会。首先,旅行社在征集贫困地区等公益目的地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在贫困地区和公益旅游志愿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其次,旅行社可依据专业优势,把公益旅游进行丰富和深化,拓展更多的形式和内涵,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实现良性公益循环。再次,旅行社还应做好公益旅游归来者的旅途见闻、旅途体验等信息搜集工作,广泛传播,鼓舞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而参与公益旅游的游客,切不可以恩惠者的姿态示人,应在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中彰显博爱。同时应考虑当地食宿条件有限的客观情况,不可盲目追求时尚。
  爱人者人恒爱之
  □梁永刚(河南平顶山)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我和几位驴友自发组织到省内某景区参加了一次公益旅游,此行的目的除了观光游玩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当地一所村小学的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和衣服、玩具。
  当我们驱车赶到那所小学时,孩子们正在上课,校长接待了我们,领我们和贫困学生见面。可能是山里孩子有些腼腆的缘故,他们先是远远地看着我们,直到校长说明来意后,他们才慢慢靠近了一些,低着头小声地和我们说话。当了解到其中两个女童因家境贫寒即将辍学时,我们几个人当场捐出了500元钱,让校长转交给她们的家人,并叮嘱她们好好学习,感动得校长不知道说啥是好。
  今年五一前的一个双休日,我和那几位热心善良的驴友相约又去了一趟那个小山村,想了解一下那些贫困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的到来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引起了很大震动,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非要拉着我们去自己家吃饭不可,尤其是两名贫困女童的家长久久拉着我们的手不放,一股暖流顿时涌遍了我们的全身。在那个小山村,我们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乡亲们有的拿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刚刚采摘的野蘑菇,那种场面让我们这几个七尺男儿不禁热泪盈眶。
  有人说,公益旅游中受益更多的是旅行者自己。的确是这样,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却换得了久违的精神慰藉,体会到了城市中已经淡漠的情怀,激发了我们逐渐荒芜的爱心。
  ★建言献策
  应兴建地震公园
  □杨振威(北京)
  据媒体报道,23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已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争取在三个月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
  作为一名绿化工作者,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震灾后的反思,建议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应考虑建设地震公园。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人民公园内迅速搭起了数百顶帐篷;成都妇产医院内的产妇婴儿被迅速转移到医院楼前绿地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园绿地在地震发生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以说各地的公园绿地都在迅速增加。但如何在规划建设这些公园时,把防震减灾的主题考虑进去,使其同时成为“地震公园”,却有许多难题待解。第一,地震公园的选择布局应该匀称。也就是说,在居民出门最多不超过500米的任一方向,便能找到一个避难公园。第二,地震公园的构建应以疏林草地为主,便于集中搭建帐篷和安置更多的人员,也有利于救援及善后工作的开展。第三,地震公园应该出入通畅,地势平坦,不能有水面和绿篱阻挡。第四,地震公园内应有水电设施,能提供应急照明和方便生活用水取用。而地震公园这些特殊的要求,我们现在的公园却无法担当,有的还恰恰相反。
  地震博物馆咋建?
  □张永琪(安徽巢湖)
  据新华社消息,温家宝总理在重返重灾区北川指挥抗震救灾时曾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近日,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书,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
  那么,北川地震博物馆该咋建?要花费很大代价刻意建一个“上档次”的地震博物馆吗?真实是一切事物的生命,也是地震博物馆的真正价值所在。眼下最要紧的是保护好现场,保留住原物。同时,要尽快通过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专业人员搜集整理等,留下齐而全的第一手资料,防止资料流失,造成历史遗憾。
  这次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建地震博物馆必须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想方设法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建地震博物馆,应坚决避免豪华铺张浪费的作风。
  重建心灵的家园
  □孙雷(河南郑州)
  当前,社会各界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热情很高,专家提醒,地震带给灾区人民尤其是孩子们的心灵创伤不容忽视,重建心灵家园同样重要。
  受余震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志愿者不要盲目到灾区,那么志愿者可以在恢复秩序、灾后重建阶段,深入灾区开展灾民心理安抚,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包括心灵家园。灾难过后,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志愿者去做,对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服务,对孤儿一对一的帮扶,当地学校需要志愿者去支教……志愿者要想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事,何时何地可发挥最大的作用,使自己的激情、才干与实际情况形成良性对接。
  面对全国志愿者的热忱,旅游企业不妨适时推出公益旅游线路,为志愿者赶赴灾区营造便利条件,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尽心尽力。
  独善其身不可取
  □李中华(河南郑州)
  参与公益旅游,旅游者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
  例如“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到固然有收获,做不到亦不必自责。不要太看重赠送的物品,相比于少量的物品,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要提醒公益旅游者,不要居高临下地可怜孩子,更不要盲目地对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说三道四,因为仅有可怜是无法改变现实的,相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不管贫困或富有,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的。公益旅游也不必非要愁眉苦脸,微笑可能更容易接近和理解孩子们。另外,在公益旅游中,独善其身不可取,默默地做好事无益于公益旅游的发展和壮大,要把自己在公益旅游中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出来,争取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不妨走出国门
  □程绍德(辽宁普兰店)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公益旅游就是把旅游活动与公益事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旅游者在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表达爱心,举手投足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使得公益活动成为旅游中的一大乐趣,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本身就值得提倡。
  媒体报道,在美国,不少旅游者利用假期时间充当志愿者。比如,有的去非洲草原和动物嬉戏,照顾动物;有的去厄瓜多尔雨林,和厄瓜多尔国内基金会的成员一起从事雨林保护工作;有的去印度班加罗尔当社区义工;有的去南非的海峡教当地的孩子学习冲浪;还有的去新奥尔良风灾地区建造房子……因为有了公益旅游者的身影,这些草原、雨林、海滨等美景更增添了一道美丽的色彩。
  相比之下,我国的公益旅游在形式、内容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不必局限于国内一些地区。其实,旅游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公益事业也是不分国界的。公益旅游适当走出国门,旅游者在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把国人的热情、友情传播到异国他乡,加深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人的了解,应该更有意义。
  公益添彩特色团
  □崔冰(河北唐山)
  旅游项目理应纳入更多的公益元素,尤其要在那些大型组团旅游项目中积极推广公益旅游,这在设计操作上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困难,但是却提高了旅游的品位和价值,能引领和激励更多的游客树立文明旅行、生态环保、奉献爱心等意识,从而起到更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比如,在许多的组团“山水游”活动中,不妨纳入一些公益的内容:游客自带垃圾回收袋、沿途收集废弃物、与护林员一同巡山观景、护鸟防火宣传,甚至可以在景区组织认栽树苗活动,若干年后重游旧地,游客看到自己当年亲手栽种的小树已茁壮成林,将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还可以开辟面向城市白领、成功人士等群体的特色组团旅游项目,把公益性与山野游等结合起来,顺路参观山村小学校、吃农家饭,为改善山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一份爱心,使心灵在山野游中得到净化。
  总之,要将旅游活动与公益事业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欣赏山水美景之中展示济世情怀,在举手投足中表达爱心善意。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