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瞭望 >> 理论 >> 正文
如何满足小康社会的国内旅游需求
http://www.hnta.cn 2013-1-5 11:14:16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为各行各业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是历史赋予旅游业的使命和任务。

    一、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将持续增长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理想社会,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人民群众有不同的需求,如果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可以认为实现了小康生活。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制造业规模和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也相对下降,而对服务和精神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的需求开始增加,人类需求从以物质需求为主向以精神需求为主转化。

    旅游需求内生于人类生理和心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旅游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根本动因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带薪假期的增加、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开始出现了国内旅游需求,随着这种需求规模的增加,原有的休假制度显然无法提供保障,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进行了两次假日制度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蓬勃发展的旅游需求。2000年以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黄金周”制度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旅游需求开始暴涨。

    发达国家旅游发展的历程表明,旅游需求是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函数,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当国内人均出游率达到400%以后,旅游需求增长速度才可能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的居民收入和旅游需求关系反映了这一规律。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民2252元,当年国内旅游7.4亿人次,旅游总消费3175亿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109元,是10年前的3倍,农民纯收入5919元,是10年前的2.62倍,基本达到了10年前城镇家庭收入水平,国内旅游人次达到了21亿人次,是10年前的2.83倍,旅游总消费1.26万亿元,是10年前的3.96倍,旅游需求弹性大于居民收入弹性,反映了人民群众旺盛的旅游需求。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出游率不足200%,距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说明我国国内旅游需求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8年,旅游需求必然还将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将会达到45亿至50亿人次。

    二、旅游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人类需求主要是通过产业来满足的。从历史上看,为了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需求,必须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形成产业部门。当一种需求满足以后,人类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一定的社会资源,生产出特定的商品(或服务)。通过商品交易,满足人类社会各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是对应人类需求的供给体系。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类的某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中国的旅游产业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2000年以前,由于国内旅游需求规模有限,矛盾不算突出,整个旅游市场运行较为和谐。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张,矛盾便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旅游供给规模远远滞后于旅游需求,许多潜在旅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二,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错位,各地都瞄准高端旅游市场,上马的都是大规模、高投资的项目,而中低端旅游者的诉求被忽视。甚至一些地区因为低端旅游者消费水平低,提出将低端旅游者拒之门外。第三,旅游活动中出现“坑蒙拐骗”现象,旅游消费环境恶化。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国内旅游消费环境恶化是其原因之一,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同样的支出,获得的国外旅游产品质量高于国内。因此,旅游需求,尤其是高端旅游需求,相当一部分不是通过国内的旅游产品,而是通过国外旅游产品来满足的。

    三、旅游需求无法充分满足的原因

    第一,旅游需求无限增长,但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数量始终有限。对一些早先参与旅游活动的高端旅游者来说,国内观光需求已经不再迫切,开始产生了度假旅游需求或出境观光需求,但国内中低收入阶层源源不断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基数大、数量多,存在着对高等级观光旅游资源的普遍需求。而中国顶级的旅游资源数量是相对固定的,以5A级景区为例,全国仅有141家,占比不到1%。然而这不到1%的高等级景区承担了全国旅游景点一半的客流量,供求严重失衡。对此,一些高等级景点采取了不断涨价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供求矛盾,但高票价将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有损公平。

    第二,旅游产业供给体系滞后。相对于国内旅游消费10年间增长的3.96倍的高增长,相应规模的旅游供给体系却没有培育出来。旅行社由2000年的8993家增加到2010年的22784家,仅为2.53倍,固定资产由2000年的366亿元扩张到666亿元,仅为1.82倍,实现利润2000年即已达到10.44亿元,2010年为12.77亿元,仅为10年前的1.22倍。饭店方面,2000年星级饭店数量10481家,2010年为13991家,10年间数量仅增长33%。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不到80%,营业收入增加1.46倍。这里面固然有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以及部分旅游新业态未能纳入统计,但旅游产业规模没有随着旅游消费规模的增长而同比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成英文 张辉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