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人物:支遁 茶禅一味见风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2/8 8:55: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咏怀诗(其二)
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
偃蹇收神辔,领略综名书。
涉老哈双玄,披庄玩太初。
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
俯仰质文蔚,仰悲二匠徂。
萧萧柱下回,寂寂蒙邑虚。
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
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
此诗较之前首,说理气味极浓,主要概括了支遁潜心研讨佛理的功力和冥思求索的学风。支遁在此诗中咏叹甚多。他景仰老庄学说,但不认为其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他由好老庄而遁入佛门,以庄学去悟“空”理,摒弃了养生方法,达到了对世间诸法的超越。
支遁的诗文,说理严密,睿智艰深,耐人玩味。他神思遨游,确实不愧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杰出的般若诗人。
从本质上看,玄言诗属于谈论至道本体的哲学诗,将理旨的推演置于首要地位,着重表现玄理,因此大多数作品“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以至绝大多数作品失传。
到晋末,士人逐渐脱离玄虚的人生思索,面对现实人生,这也使诗歌创作走出玄言哲理。玄言诗终告衰落,其诗坛主导地位被山水诗取代。如谢灵运写了很多夹带玄言的山水诗,而从陶渊明的一些诗所创造的恬淡意境中也可以看出玄言诗的影响。这为后来“山水诗派”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
茶,原产于中国。人们很早就有了对茶的认识。《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据文字记载,茶已有3000年历史。
茶道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我国的禅宗。禅宗茶文化具有佛家“苦”“集”“灭”“道”四谛法则的特点,讲究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禅僧完全能够超脱现实生活的桎梏,在以茶追寻豁达、理智方面走得更远。
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盛,士族大夫之间经常用茶果等作为待客之物。《晋书·陆晔传》载,陆纳东晋时任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而纳殊无供办。其兄子俶不敢问之,乃密为之具。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馐毕备。客罢,纳大怒曰:‘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邪!’于是杖之四十。”
魏晋时期的清谈家中不乏“酒徒”,“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都是著名的饮者,但南朝时期的清谈家渐成了“茶人”。许多玄学家、清谈家极力推崇饮茶。他们认为,茶之清苦之味与精神上的虚无玄远有异曲同工之妙,饮茶被当成精神现象来对待。
道家的始祖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清心就要“无为”,寡欲就要“养廉”。支遁所追求的回归大自然的茶境,充满了顺乎大自然的“无为”色彩。以茶养廉的“茶统”,就是用清茶冲淡世人的利禄之心后,达到寡欲的清雅之境。
(作者:程寒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