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人物:支遁 茶禅一味见风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2/8 8:55: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南方的巴蜀一带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文献记载,这些地区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西晋时,茶开始在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传播。在支遁生活的江浙一带,当时民间人士已经开始普遍饮茶。
支遁喜好游赏山水。眼观之处是郁郁葱葱的茶田,可以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他自然会将这种感受融于佛理,写入玄言诗之中。遗憾的是其诗作留下较少,因此不能充分地将其风貌展现出来。
作为一位杰出的玄学和佛学大师,支遁既为清谈的名士,又是修行著述的高僧,他的讲学传教及论辩都离不开茶,而他的参禅悟道同样也离不开茶。
支遁的生活里,寺必有茶、茶必有禅。茶入禅门,凡茶便成禅茶。他以茶悟道、况味人生,一杯清茗可容天地世间的万物,有“茶禅一味”之说。他修行所在的灵嘉寺、栖光寺至今还氤氲着茶叶的余香。为方便饮茶论佛,支遁曾在苏州市西南约15公里处的天池山中依泉而建一寺院,曰“寂鉴寺”。寺前有清心泉、寒枯泉,寺旁山上有直径半米多的圆形山泉名“钵盂泉”,还有水声如捣的“地雷泉”、掬手可盈的“盈盈泉”及“天池第一泉”。为方便取泉水煮香茶,支遁在寺内特别建有茶室,名“旱船”。他一边用清泉烹山茶,一边诵经论佛,别有一番佳味。支遁还在多处建寺凿井。他曾在复州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西湖之滨的龙盖寺(又名西塔寺)设坛布道。他在那里宣示佛经,并开凿了一口井,名品字泉、三眼井,因水质优良,深受历代茶人推崇。
400年后,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拾得一弃儿,将其抚养长大,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茶神”的陆羽。由于陆羽的缘故,这眼泉水又被称为“陆子泉”“文学泉”。唐代诗人裴迪在游览该寺时曾经赋诗:“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余。”
三
提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常常会想到潇洒、美貌、倜傥、不羁等词汇。说起名士,当如王羲之般“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如卫玠、潘安般貌美,如高长恭、慕容冲、王衍般轩昂,才对得起大家印象中固化的那个风流时代。
支遁长相不佳。《世说新语·容止》这样记载:“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看来他这形象,的确能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刘孝标注引《语林》说:“诸人尝要阮光禄共诣林公。阮曰:‘欲闻其言,恶见其面。’复按云:‘此则林公之形,信当丑异。’”因唇不掩齿,他常常被拿来戏侮。王徽之去拜访谢万时,支遁在座,神情高傲。王徽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谢万曰:“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
虽然长相不佳,但支遁终身往来的名士很多。名士不但喜爱和他交游,而且十分推重他。《高僧传》卷四称他“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可见,支遁是主张弘通大义、不拘细节者,也因此被当时的大名士谢安所赏:“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俊逸。’”
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40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和尚,对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特的见地。关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其时名士王羲之等人所赏识。
他的习好也带着当时名士具有的幽默。《世说新语》记载了他养马、养鹤的故事。
一天,有人赠给支遁50两黄金与1匹骏马。支遁淡然将黄金辞退,倒是把骏马收下来饲养。时人皆笑支遁不善处理事务:黄金留下,可以产生利息;骏马留下,却要费尽草料,哪有把黄金推掉却留下骏马的道理呢?支遁听后,豁朗一笑:“他们哪里知道贫道爱其神骏之性耳!”高僧爱马,爱的是名马的英俊共相,爱的是士与马间众聚的奔放洒脱,这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任黄金万两也带不来。以画马著称的唐代画家韩干的《神骏图》,就是以工笔画描绘的支遁爱马的故事。画中支遁身后为一侍从,两手相抱,身体微弯以表恭敬,小心翼翼支撑主人的宠物鹰。画面左半部分,神骏踏水而来,支遁与其友人身体前倾,聊以赏鉴。
(作者:程寒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