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人物:支遁 茶禅一味见风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2/8 8:55: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支遁,晋朝名僧,号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约晋愍帝建兴二年,出生在一个佛教徒家庭,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他“幼有神理,聪明秀砌。尝隐修支硎山,初至京师,甚得太原王濛器重。年二十五出家,谢安、王羲之等与之结方。后入剡,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隆和元年,在建安东安寺诗《道行般若经》。善谈玄理,倾动一时”。时代将他铸造成我国玄学与佛学界的骄子。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汉王朝的崩溃,农民起义的兴起,豪强地主的割据,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矛盾,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此时,绝对的中央集权统治被打破,两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式微,道教成立并兴起,佛教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各家各派相互辩论,从而引发了各种思潮。
随着儒学的失势,两汉时盛行的经学考据和谶纬神学遭到世人厌恶,于是出现了清议、清谈的风气。清议是对人物的评品,清谈的内容主要是老庄的自然无为和养性全真。魏晋时期,社会混乱,政治险恶,人人自危,且门阀士族生活腐败,这是玄学产生并盛行的社会政治根源。
一些封建士大夫致力于《老子》《庄子》《周易》《论语》等儒道经典的注释、研究和谈论,宣传自然无为,崇尚达生任性,以道释儒,儒道结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玄风”,以谈玄论道来逃避现实政治,史称“正始之音”。
在东晋时期,随着佛教的迅速传播,玄、佛出现合流的趋势。这一时期的一些僧人,常将佛理与老庄玄学相结合,并出现了一些颇有修养的谈客,如慧远、竺道潜、支遁等。
在这一时期,谈玄说佛成为士人阶层的文化传统。他们除了清谈著书,也留下大量诗作,记录心得,因此成为诗歌内容中的一种——玄言诗。
玄言诗自东晋成帝咸康年间起,前后风靡了六七十年。玄言诗一经兴起,由《诗经》《楚辞》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建安风骨即告式微。“贵黄老”“尚虚谈”,诗成为哲学讲义,成为老庄教旨的韵文诠释,充满形而上的虚无主义玄思以及韬晦遁世的枯燥说教。
东晋时期崇尚三玄,促进僧侣与文士的交往,造就诗僧形成的温床,康僧渊、支遁、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
支遁文学造诣很深,非常重视和善于用诗歌去宣扬即色论的思想,并在诗中将老庄玄学和般若空宗融合,使其诗歌具有浓厚的般若神韵,耐人寻味,令人击节赞赏。
咏怀诗(其一)
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
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
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
重玄在何许,采宾游理间。
芶筒为我养,逍遥使我闲。
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
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
踟蹰现象物,未始见牛全。
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这首咏怀诗,支遁自述其生平,说明自己由老庄而入佛门的思想历程,展现了他超逸的风姿和神采。诗中的前六句,简述了他早年的身世和经历。他自称在入佛门之前,不懂人生真谛,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后经“永嘉之乱”,颠沛流离,随家迁居江左。他在25岁时,因厌弃人事而皈依佛门,致力于研讨般若空宗。重玄指即色宗的义理是极其深奥的,有如老子的重玄之道。之后则主要描写了支遁探玄求道、了悟即色空义的过程。支遁认为要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谛,就必须在即色空的真理之中邀游,超脱于浊世尘寰,从而达到芶简与逍遥的人生境界。
这首咏怀诗,寄兴高远,立意精微,足见其“至人”之心胸、名僧之襟怀。
(作者:程寒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