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稀有的剧种—罗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3 8:45: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罗戏在民间深受欢迎的原因,一是剧目表达了反抗压迫、惩恶扬善、教化风尚、善恶果报的愿望;二是罗戏武打真刀实枪,非常吸引人;三是易于学扮。民国七年《河阴县志》记载禁演罗戏的原因是“优俳演戏,男女如狂……至锣腔、铙钹等戏,村俚不堪,易于学扮……自后民间子弟,唯务本业,不许学习唱戏”。《上蔡县志》载,康熙二十九年上蔡知县发布文告:“冬春时节无处不以唱戏为事……男女杂沓,举国若狂,风俗之逾,莫甚于此。卑职目击伤心,力为严禁。一切清戏、锣腔,尽行驱逐。”据《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剧资料》记载,河南巡抚田文镜三令五申禁演罗戏,雍正二年(1728年)二月发布《为严行禁逐罗戏以靖地方事》:“今访有罗戏一种,并非梨园技业,素习优童,不过各处游手好闲之徒,口中乱唱似曲非曲、似腔非腔音调,携带妻子为囝,经州过县,入寨闯村,搭台搬演罗戏。”并要求“挨村逐镇,遍贴晓谕,务将带妻唱罗戏之人,尽逐出境”。这说明,至少在280多年前罗戏就已是河南省影响较大的剧种,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就更长了。罗戏在中原地区较其他剧种势力更大、影响更广,引起统治者的害怕,多次下令禁演,这对罗戏是沉重的打击。到了清末,罗戏逐渐走向衰落,它的优势地位被河南梆子(豫剧)代替。
但是,罗戏在民间仍未绝迹。据已故罗戏老艺人张宝银(1901年生,尉氏县大周庄人,著名罗戏旦角,外号“漩涡麦”,唱腔优美、身段灵活,会唱100多本罗戏,活了80多岁)讲,他13岁学罗戏时,河南省还有8个较大的专业罗戏团。1938年日寇入侵河南,罗戏艺人逃荒,专业罗戏团衰亡。只有在河南省少数偏僻的农村,逢年过节时,才有业余的罗戏班演出。
罗戏还能唱多久
陈维说,罗戏何时传到通许县赫庄已无法考证,从其回忆的师徒谱系看,至少有6代人以上。赫庄罗戏团是其中较大的罗戏团之一,演出非常红火,在通许县及周边两三百里的村镇演出。当时,通许县还有长智村、练城乡朱庄两个小罗戏班。1953年,赫庄村各家各户捐粮食重建罗戏团,演员有30多人。最兴盛的时期是1956年~1958年,演员有60余人,不仅在通许县周边农村演出,还到河北省演出,一天3台戏,10天不重样,观众有一两万人,演员一个月可分红200多元。在那个年月,这已经是个大数目了。
1960年后,随着罗戏老艺人的去世,通许县长智村、练城村,尉氏县蒋沟村,许昌市鄢陵县大马庄村4个民间罗戏团(同属一个师徒关系)消亡了。
1961年,文化部致函赫庄罗戏团说,罗戏是我国稀有剧种,要继承和发展。同年,开封地区文化局、通许县文化馆的4位专家到赫庄录音、收集资料,整理出罗戏的唱词、曲谱等。这些资料直到1983年才由河南省民间音乐集成办刻印成两册《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汇编·罗戏音乐资料》,这是研究开封罗戏最早的资料。
“文革”时,赫庄罗戏团的戏衣、乐器等尽被烧毁,大火烧了一整天,灰烬就有30多厘米厚,罗戏被当成封建毒草禁止演出。
1992年,赫庄健在的30余名罗戏老艺人不甘心罗戏就此失传,自发地恢复了罗戏团,农闲时大家就聚在一起唱罗戏。
罗戏的唱腔、戏文、表演技艺全是口授,无文字传承。罗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赫庄村现有10余位罗戏老艺人,能唱演部分罗戏。赫庄罗戏团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笛手赫敬修还健在,但他已是85岁的老人了。
2001年以来,河南电视台、开封电视台先后到赫庄拍了罗戏电视专题片并播出;《开封日报》《河南工人报》等刊发文章,呼吁抢救赫庄罗戏。2004年以来,通许县文化局、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订了罗戏保护抢救方案,进行了普查、摄影、录像,建立了部分罗戏艺术档案。2007年4月,通许县罗戏进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2010年,赫纪明、赫敬修、娄渊珍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赫本学、赫相纪、赫玉枝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以来,通许县豫剧团参与到罗戏的抢救中,到赫庄拜师学艺。我们期待这一古老的稀有剧种能够得到传承光大。
[1][2]
(作者:赵虎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