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3600年生生不息,郑州城从这里起步
3600年生生不息,郑州城从这里起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1/3 9:06:36 来源:河南文旅厅官网 点击次数: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内,讲解员的讲述将游客带回3600多年前——商人聚集于此,铸铜、伐木、耕种,营建起当时最大、最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亳都”。

  1950年秋,小学教师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一带采集古代遗物时,无意间揭开了沉睡了3600年的秘密。随后,考古学家安金槐带领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钻探出商代二里岗期的夯土城垣,发现了周长近7公里的郑州商城遗址。

  如今,这段巍峨高大的商代夯土城墙,依然矗立在那里,每天注视着车水马龙,向人们诉说着3600年前商王朝首个王都的辉煌。

  1955年秋的郑州,河南考古工作者在白家庄一带的二里岗文化层下发现了条状夯土。这个看似普通的发现,却引出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王朝都城遗址。

  当考古铲刮开地层,显露出的版筑痕迹清晰可辨。每层夯土厚8-10厘米,夯窝直径3-4厘米,深1-2厘米,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正是3600年前商代工匠留下的“施工日志”。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安金槐像

  经过持续发掘,郑州商城的三重城垣结构逐渐清晰。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外城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内城约3平方公里。宫城位于内城东北部,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数十处大型建筑夯土基址,最大的达2000平方米。

  在商城遗址南关外,考古人员发现了分为南、北两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铸铜作坊遗址。作坊区内不仅有陶窑、窖穴和铸造场遗迹,更有大量陶范熔炉残片、铜炼渣、铜矿石出土。

  考古学家根据发现的陶范进行还原,可知南关外作坊不仅铸造鼎、斝、爵、觚等礼器,还铸造兵器和青铜工具。这是一座规模庞大、布局合理的大型青铜作坊。青铜礼器的铸造是当时最尖端的技术,从建城始到郑州商城废弃之前,这些作坊的青铜冶炼工业都没停止过。

  1974年,张寨南街窖藏出土两个大方鼎;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再现13件青铜重器;1996年,南顺城街窖藏又出土12件青铜器,其中最大方鼎通高83厘米,重约80公斤。这些发现共同印证了郑州商城作为商王朝第一个都城——亳都的显赫地位,为“郑亳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2022年,郑州商城再有“惊天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发现一处商代贵族墓地,从墓葬M2中出土了金覆面、金泡和金箔,这是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商代中期的金覆面,这也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黄金面具。

  郑州商城的城市生命延续了3600年以上,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罕见案例。商王朝灭亡后,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东城垣遗址博物馆,保存展示着郑州商城遗址的真实原貌,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墙错落重叠,展示着郑州3600年历史的前世今生。

  其中最底层的土层近两米高,这说明在早商时期郑州商城是一个很高的土岗。这两米厚的土层均为生土,质地纯净,商人到来后,就地取材,随坡就势开始夯筑城墙,如今城墙内一道道的缝隙,便是当年使用版筑法留下痕迹。在商城内城城角,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象征着王权的商代玉钺,推测可能是夯筑城墙的时候曾举行过奠基仪式时埋在这里。

  到了战国时期,商代城墙又被加固维修,重新使用,但战国时期的城墙呈灰黑色。当时人们筑墙使用的应采集的是城内的土壤,质地较杂,从筑墙工艺上来看,明显不如商代精细。

  在年代更晚的唐代城墙层,考古人员发现唐代的城墙和商代的修筑工艺是一样的,采用的都是版筑法。这是中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成为墙。

  明清时期,郑州的城墙已不仅仅只是夯土筑就,而是外面有青砖垒砌加固,清朝光绪年间,为此还在郑州设置了城工局,专门负责城砖的烧制。北伐战争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郑州城墙上的青砖均被拆毁,留下三千多年的黄色夯土墙屹立城中。

  2022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3600年前王都故土上拔地而起。这是一座讲述早商文化的专题遗址博物馆,外层倾斜的墙面隐喻考古学中的地层,内部的平面布局则借鉴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整体建筑与城垣紧密结合,融入遗址公园之中。

  次年落成并开放的东城垣遗址博物馆则成为展示郑州商城文化的又一新地标。在保护郑州商城东城垣墙体及断面的同时,通过多种数字技术,在1000平方米的展馆内生动演绎郑州古城3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城墙建筑工艺,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游客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郑州历史文化的独特体验。

  商城遗址的东南角曾是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老厂区,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青铜器窖藏坑,共出土了13件青铜器。其中饕餮乳钉纹铜方鼎更是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进一步提升商城遗址保护利用展示效果,郑州管城区对这个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成为郑州商都文化中心。以“共建·共享·共生”为理念,通过包括主题展览、文化研学、休闲文创、共创活动等在内的四大核心文旅产品,诠释商都文化及考古学精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民游客漫步商代城墙下的亳都新象与阜民里文化街区,感受文脉相传、古今辉映的时空交响。83岁高龄的马先生,家住阜民里附近小区,见证了这里的日新月异。他不无感慨地说:“这里一天一个样,这两年变化最大。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更具国际范儿了!”

  落日余晖中,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轮廓与商城宫城基址重合,玻璃幕墙映出夯土城墙的剪影。东南城垣拐角处,几株从夯土缝隙长出的小树芽已亭亭如盖。它们的根系穿透三千年时光,紧紧拥抱着这片从未冷却的土地。

  郑州的故事,就在这古今交融的脉动中,继续书写下一个千年的长情。

  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重要纪念节点,“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郑州召开,摘录与会考古学家部分观点如下:

  王巍

  郑州商城是中国早期都城中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院研究院院长王巍认为,郑州商城继承了夏王朝文明因素并加之创新后,辐射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推进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的进程。殷墟许多先进的文明因素在郑州商城时期就已经形成,而且是从夏代继承而来且有创新发展。商继承了夏的宫室制度和中轴线的左右对称格局,且规模更大。郑州商城是中国早期都城中的重要里程碑。

  刘庆柱

  需要重新审视郑州商城的历史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刘庆柱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仪的物化载体就是礼器,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群礼器”最早就出现在郑州商城,比较早的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出土的礼器在规格上要大很多。礼器的规格大小则能反映出礼制的成熟程度,因此需要重新审视郑州商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商城考古一起成长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表示,郑州商城遗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上发掘的第一座大规模都邑性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郑州商代遗址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具有奠基的作用。郑州商城考古为河南夏商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育彬

  杜岭方鼎是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的有力佐证

  杜岭方鼎发掘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育彬说,杜岭方鼎这一对大型铜方鼎,是商王才能使用的,为郑州商城被认定为商代王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据。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礼器,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铸造花纹之精致,都是前所未有的。

  唐际根

  郑州商城是商朝历史刻度的“第一刀”

  在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唐际根看来,随着考古学界对商代都城研究的不断深入,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殷墟等一系列商代都城遗址的年代与关系逐步清晰。这些遗址如同历史镌刻在大地上的刻度,而郑州商城,正是这一序列中的“第一刀”。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