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戏又称“锣戏”“大笛子戏”“大笛子罗罗”等。历史上,罗戏曾经盛极一时,在河南广为流传,演出的剧目有500多出,以演出帝王将相的“袍带戏”居多。民间有“一罗、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之说法,罗戏排在诸剧种之首(簧指京剧、梆是豫剧),比京剧、豫剧起源都早。罗戏对河南地方剧种的兴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河南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以来,随着罗戏走向衰落,大部分剧目、唱腔、曲牌已经失传。
罗戏与金元杂剧密切相关
据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介绍,罗戏发源目前无文字记载。清代的一些有关史料,多是介绍演唱、禁唱罗戏的情况。明朝徐渭(1521年~1593年)在《南词述录》中写道:“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日用……中原自金元二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为金元遗物矣。”罗戏所用的乐器,主奏乐器为唢呐,另有笙、横笛、尖子号、海螺(号角);打击乐器为四大扇:大锣、大铙、大鼓、大镲,这些乐器都是胡乐中的乐器。罗戏的音乐语言与河南的地方语言音调及河南地方戏的音乐语言、民间小调都有明显的不同,罗戏的剧本不能与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互为通用,而与黄河以北地区的大弦戏通用,其《耍孩儿》词又与山西、内蒙古流行的《耍孩儿》戏的唱词格式基本相同,加之唱腔粗犷奔放的特点和典型的北方民族音乐风格,专家认为罗戏是金元时期从内蒙古经山西传入河南的,是金元杂剧的一个剧种。
罗戏剧目多为历史故事戏和帝王将相戏,俗称“袍带戏”。通许县赫庄罗戏班首赫敬修说,他们的祖师艺名“三伏”(清末人,著名罗戏旦角,姓名、籍贯等已失传),会唱500多本罗戏。
1995年,赫庄罗戏团还能唱《狸子精下凡》《西游记》《杀七口》《小列国》《吴信盗马》《青牛混宫》《黑石关》《火龙阵》《 斩吴驸马》《杨景探桥》《三上马》《永平关》《困蔡国》《核桃园》等10余出罗戏。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许多剧目也随之失传。
罗戏的伴奏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文场主奏乐器有唢呐、笙、横笛、管子(旧时,还使用“尖子号”、两只或多只海螺,由“箱倌”或后台演员兼奏,发音较低沉宽广)。武场主奏乐器分为四大铜器、小铜器两种。大铜器有大锣、大镲、大铙、大鼓;小铜器为手镲、小锣、手板、板鼓。
文官、生角、旦角上场时只使用小铜器;武官、大将、净角等出场以及升帐、战争等场面时,则大小铜器同时使用,再加上数只尖子号和海螺一起吹奏,金石齐鸣、声势浩大,颇有“杀声震天,惊天动地”之威。
罗戏的声腔体系属于联曲体,由各个不同的调门(曲牌)单独或互相连缀而成。罗戏原有72个调门,由于它的调门是保留在各个戏的唱腔之中,不少调门随着剧本的失传而失传。罗戏调门有《耍孩儿》《二板》《山坡羊》《哭书》《占子》等。还有一些单独使用的调门,如《步步娇》《拧耳朵》《嘟噜》等。
金元时期,元曲杂剧发展很快,风靡全国。罗戏在进入中原地区的发展中,唱腔突破了死板的八句《耍孩儿》词,产生了由上下韵连续反复的五字句、七字句以及长短句,在唱词上更接近河南地方音韵。
旧时,罗戏的旦角在演出时都踩有约17厘米高的木制“拐子”(即高跷,现在已不踩“拐子”了);武打中使用的“把子”都是铁制的真刀真枪,刀枪相击,火星迸发。其武打动作类似武术,非常惊险。除在舞台演出外,还在木偶、高跷、竹马、旱船等民间游娱活动中演出。
罗戏在清末逐渐走向衰落
陈维说,罗戏在北方特别是河南流传得广而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30多年,是罗戏在河南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从黄河两岸到淮河流域,到处有其足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就写了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关帝庙演出罗戏的情景。通许县练城乡朱庄罗戏班历史悠久,很多村民受其熏陶,说话都带罗戏腔。有民谚曰:“喝了朱庄的水,长了个罗戏的嘴。”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