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倌、响堂文化:旧时酒楼一道移动的风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6 8:56: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但能说,绝不是天花乱坠、不着边际,而是要说到食客的心窝里,把食客说得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并能让食客在饱餐一顿后还多给小费才是真本领。这就要求堂倌不仅有智商,还要有高情商,也就是俗话说的有“眼色”。
食客在饭庄只要吃过一次饭,下次再来,好的堂倌一眼就能认出来,甚至还能记得爱吃哪一口儿。食客一走进店堂,堂倌就能看出来是公务宴请还是私人请客,是老人做寿还是添丁做九,是老友相聚还是好友小酌……
堂倌还要有看客下菜的本领,有的食客是花钱多少无所谓,只要被请的人高兴,咋花钱都中;有的则是这桌客不请又不中,但请客人囊中羞涩,堂倌一眼就能看出来。愿花钱的让他花个够,山珍海味尽管上;没钱的就让他花钱不多、经济实惠,既撑了面子,又省了钱,让宾主皆大欢喜。
民国时期,袁世凯之叔曾在老开封又一村(今“又一新”)用餐,当班的堂倌凭一句“您老贵人,小店荣幸,拿手好菜,您老将就,本店奉送,不成敬意”,就换取了10倍于菜价的小费。
堂倌儿算账的本领也绝非一般,能看着空盘子一口气算出一桌菜的价钱。
在大堂(大餐厅)里,一个堂倌儿要兼顾几张餐桌上的客人,上菜有条不紊。有时几桌客人同时结账,堂倌就把每桌客人的钱夹在各个手指缝里,哪个手指缝里甚至哪个指关节夹的是几号桌的钱,客人给了多少、应付多少、应找回多少,记得、算得是一清二楚。这几方面的本事也是非常了得。
堂倌在服务过程中算账收款全靠心算。这就要求堂倌必须熟悉本饭庄经营的饭菜、面点、酒类和各种饮品的价格,记准顾客所用饭菜的品种及数量。
旧时称堂倌为跑堂的,一个“跑”字,就可以看出堂倌的腿要勤快,所以业内有“兔子的腿儿”之说。堂倌端菜、端汤,可以用手直接端,也可以用托盘端。但无论用哪种方式,端的时候都要保证端平端稳、汤汁不洒、菜形不变。用手端的时候还要保持上身挺直,左臂弯曲为90度,大拇指跷起,稳压盘(碗)边,而且决不允许将大拇指插入盘(碗)内。
时至民国,“响堂”一角仍是开封各家酒店第一重要岗位。
到了1956年,饮食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堂倌的称呼改为了服务员,“响堂”服务技艺也随之消失。
通过对堂倌、响堂文化实施保护,可以重新唤醒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更可以避免在全球文化的“趋同”中盲目地失掉自我。让那一声声响堂、叫卖声延续下去,重现市井风情,搬上舞台、走进餐馆、夜市、小吃城、大排档……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