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倌、响堂文化:旧时酒楼一道移动的风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6 8:56: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虽说“行菜”变成了“堂倌儿”,但“行菜”在业内的尊崇地位并没有受到丝毫降低,在开封饮食业的经营中,堂头、 柜上、灶头、案头一直被视为饭庄的四大支柱,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一堂、二柜、三灶上……
堂倌儿分为外堂与内堂。外堂主要负责出外服务,内堂在店内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场合的不同,开封的堂倌儿又有雅堂和响堂之分。雅堂是只报不唱,堂倌中只会报菜名而不会唱菜名者,行内也称其为“哑堂”,俗称“哑巴堂”。而响堂的服务方式则是:报唱结合,以唱为主,气氛热烈。饭菜名称复杂,句有长短、音有上下,但在响堂口中,则合辙押韵、声声悦耳。所以,有些讲排场、讲阔气、讲面子的食客,往往在设宴请客时,要求饭庄指派最好的堂倌为其服务。客人只要刚跨过饭庄的门槛儿,就会听到外柜一声高亢而热情的招呼:“里边请!客到,找座……”落座以后即可细听堂倌报菜名,上百道荤素菜肴一连气儿报上来,犹如梨园名角的大段道白,字字清脆、声声悦耳,令人食欲大增。
旧时的馆子里,客人点过菜以后,堂倌的响堂报菜就像电影中的画面:“×号桌开台啦……”随着堂倌喊“开台啦……”的拉长声,坐柜的柜先、案子头会立马放下手中的其他活儿。
稍停,就听响堂的报菜声开始了:“扒广肚儿、爆腰片儿……一只鸡子剁八瓣儿(炸八块)……啊……挂炉烤鸭、炒南北、琥珀冬瓜、铁锅蛋儿……啊……清蒸白鳝、烹虾段儿、糖醋熘鱼带焙面儿……啊……”(结尾拖音更长)
这时候就见柜先儿执笔在账簿上飞快地记下点菜的菜名,菜名长的先记个符号,然后再补全名,便于席后算账。同时灶上案子头也在专心细听堂倌唱念的菜,而后安排案子上的伙计们配菜。
响堂报菜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食客听听是不是自己所点的菜肴。
在当时的河南饮食界,响堂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赵家人马”了。1901年,慈禧辛丑回銮驻跸开封,当时开封著名的馆子“山敬楼”的堂头赵开山作为招待(堂倌)。
赵开山人长得精神,报菜声音又很洪亮,合辙押韵,让慈禧喜不自禁,当时又让他复唱了一遍,命随从的太监赏了10个银元宝。赵开山有4个儿子,都从事饮食业,其四子赵金峰和三子赵子振均为民国年间著名的招待,因此有了“赵家人马”的美称。
“赵家人马”中值得一提的是赵金峰。他15岁就在景兴楼做学徒,后来又先后在座上春、梁园春、又一村等著名饭庄任“堂头”。他着白布衫、黑裤子,脚蹬黑圆口布鞋,白围裙上滴油不沾、干干净净,响堂报菜口齿清楚、音调清脆,颇有韵味。而且他能体察顾客心理,依照顾客身份、年龄的不同而介绍菜品,食客无不称心如意。民国年间,很多尊贵的老主顾,非他接待不能满意。
技艺超群 服务周到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堂倌、响堂的绝活儿是什么?就是堂倌要具备“猴子的脑袋,八哥的嘴儿,大象的肚量,兔子的腿儿”。
“大象的肚量”指的是当堂倌要能受气,而“猴子的脑袋,八哥的嘴儿,兔子的腿儿”指的都是堂倌的技能。
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是堂倌的基础活儿。旧时饭馆里没有菜单,全靠堂倌报菜,上百道菜肴要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报菜、算账决不能拖泥带水。因此,嘴上功夫是堂倌的基本功。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