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源自上古开封的中国太极“茶道”
源自上古开封的中国太极“茶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1 9:52: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佛教认为,“茶道”是饮茶之道、养心之道,可得茶道精神和佛教之悟。故有“茶佛一家”“茶禅一味”之说。唐代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主持、高僧皎然,对茶神陆羽有知遇之恩,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中对饮茶的妙趣,作了出神入化地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洗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高僧皎然通过在宁静、和合的环境中饮茶悟道,使自己达到了一个神清气爽、浑然忘我的精神境界。皎然的境界,也是佛教茶道所追求的境界。
    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太极文化“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茶道”的灵魂。在早期道家“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已认识到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认为茶集结了天地宇宙的精华。所以,道家饮茶是在修炼中体会大自然的法则,把茶当作沟通人与天地、自然的媒介来把握。道家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客观世界和事物的变化和归宿,认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因此,在古代道观中,大都能够精心制作自产自用的“道茶”,实践其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茶道”产生初始,便与中国太极文化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观相互契合,而道观中自产自用“道茶”,无疑是“自然之作”的一部分,也是体现“道法自然”思想的行为方式。
    太极文化观认为,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因此,古人在茶文化中,也通过对茶具、煮茶之间关系,来表达太极和合之“道”。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关系做了具体描述:“煮茶的风炉用铁铸,从‘金’;风炉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之炎,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可见,煮茶的过程,就是太极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创新过程,也说明太极“五行”调和的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春秋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老师商容说:“天地之间人为贵。”这就是道教“尊人”的思想。这种尊人的思想融入中国“茶道”中,表现在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天、地、人“三才杯”。杯盖为“天”,杯托为“地”,杯子为“人”,天地人三者合称“三才”,古称“三才杯”。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人是主体。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茶,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是传承太极天地人“三才”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茶道注入太极“天地人和一”哲学思想的佐证。
    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追求“天地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为此,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在《庄子》中认为:“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告诉人们以虚静、平和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地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心平”“入静”,将其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素朴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丰厚的恩赐,达到“无我”的境界。
    不仅如此,古人还仿效太极五行中的青(苍)、赤(红)、白、黑、黄“五色”文化,来制作不同含义、不同颜色、不同功能的茶叶。
    三
    太极之“道”源于开封昆仑山“天地人之中”。通俗地说,太极之“道”,就是伏羲肇始八卦文化中所反映的太极一分为阴阳之二或合阴阳之二为太极之一的唯物辩证世界观,也是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象形描述。古人把这种世界观运用于中国的不同教派文化之中,产生了中国的道教、儒教、佛教。又将道教、儒教、佛教运用于茶文化之中,产生了中国的“茶道”。
(作者:韩鹏,李利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