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上古开封的中国太极“茶道”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1 9:52: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宋代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开封创立的全真教,主张道、儒、佛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合学说,后人在他居住、修道、羽化的开封大纸坊街修建了重阳道观(今延庆观)传承全真教。他的弟子马钰,曾居住开封南门王氏旅邸(重阳观一带),为祖师王重阳羽化守服三年。马钰在一首词中写道:“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说明茶道也是效法自然的。
明代著名道学家朱权在《茶谱》中也认为:“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这种观念,都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他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自然之茶,在饮茶中寻求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是“天地人合一”、返璞归真。只有在自然安宁的环境中素朴虚心,观察社会,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达到“无我”“天乐”的境界。
所以,儒家茶道以“中庸”“和合”之“道”为最高境界,体现了儒教对深植于华夏民族之中太极“阴阳”“中庸”“和合”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赋予茶文化的本质内涵。
茶文化活动,是对社会进行“教化”“修道”,传承太极“阴阳”“中庸”“和合之道”的重要形式和方法。通过参与习茶、品茗的茶文化活动,可以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是中庸处事必须明示的德育目的。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尚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太平思想。因此,开封陈留伏羲肇始八卦的“河图庄”和黄帝“轩辕楼”、嫘祖“西陵”(今中牟狼城岗西)一带,至今仍有“和尚”“太平”的地名文化传承。
这种太极“阴阳”“中庸”“和合”之“道”,在道、儒、佛“三教”的茶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德、以茶喻治国之道,使“茶道”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浓郁。
二
既然道、儒、佛“三教”都推崇和效法太极“阴阳”“中庸”“和合”之“道”,必定在自己的教义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展现出来,以达到借太极之“道”盛名,传承、弘扬“三教”教义,实现“教化”天下众生的目的。
太极阴阳“和合”的理念,被古代华夏民族融入了制茶、烹茶、品茶的茶文化和道、儒、佛“三教”之中,形成了反映和展示中国太极阴阳协调、五行共生、“天地人合一”的“茶道”法则和“茶艺”之术,以及“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三教合一”思想的“茶道”精神。
佛教尚和的“和尚”文化,与茶道“和合”文化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认识观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尚善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也乐与和尚论茶道。有趣的是,河南豫东人家里来了客人,敬上的白开水,竟然也称作“茶”,这反映了传统中原人对水与茶理念的传统认识。因此,寺院中的佛前供水,代表清净平和之意。这仅是“佛教”与“水”、“茶道”共通于“和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见,佛教和尚之“佛道”与茶人之“茶道”,都具有调和社会的“度化众生”“水济尘世”功能,本是“和合之道”。
所以,道、儒、佛“三教”都在“茶道”方面有自己文化传承的特色:儒教茶道既承认世道之苦,又争取世道之乐;佛教茶道既强调入世的“苦寂”,又追求入世中的“顿悟”;道教茶道既遵循出世的“道法自然”,又坚守出世的“无我悟我”。它们都在自然、人类、社会的阴阳不平衡中,通过自然的“和合之道”,追寻或达到自我平衡的新境界。
(作者:韩鹏,李利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