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反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12: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既然己是皇帝,曹操心里考虑的就不一样了。
以前想的是多立战功,笼络人心,打牢地位。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做几件漂亮的事情,要百姓拥戴我,而不是在背后指责我是纂国夺权的乱世奸贼。
正在这时,有人上奏,许昌太守荀俯,贪赈银一万两,望丞相查处。
曹操不禁皱起了眉头:怎么会是这个荀俯?这家伙是自己的死党,也最忠于自己。以前跟着自己打黄巾军,还救过自己的性命。这人,读书不多,吃花酒,人豪爽,就是爱贪财。自己搁以前,可能就包庇他了,可现在情况不同了,自己是皇帝了,这种马前卒,就牺牲了吧,一来堵住悠悠之口,二来显得我大义灭亲,尊严国法……
御史徐冬建议,此事由国家的纪检部门去处理,并说,许昌乃重地,主官贪腐,影响甚大,应严办,否则,国法何在,老百姓对丞相如何看待?云云。
但曹操思纣片刻,挥一挥手,说:“叫苟石三去办吧。”
徐冬显得很吃惊,因为那苟俯是虽然也是三品,但只是一个候补太守。按汉制,候补是不在位的,只表明有做官的资格。只有实职出现了空缺,才能由候补官员递补;况且,听说这两人是一个同一个地方的,还沾亲带故呢,关系好着呢,让石三去查,是否妥当?
于是,徐冬委婉表示,此事不妥。
可曹操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不耐烦地说:“就苟石三吧。”
徐晃无奈。下得朝来,他对旁人说:“真是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呢?难道丞相不想得到民心?”摇头,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苟石三就领旨出发了,目的地是许昌。而他的身份,则是钦差大臣,要做的事情就是查处苟俯。
接下来的几天,所有的人,除了曹操,都认为,这件案子会成为无头案。明摆着,谁都有私心,苟石三根本不可能会得罪自己的好友,更不会认真查处。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贪官苟俯定会全身而退。
就有人叹:这曹操,聪明一世,怎么会糊涂一时呢?你刚登上皇帝宝座,就应该烧几把火,整治史治,正风肃贪,让全国的老百姓看到你的英明啊,怎么会包庇手下呢?这不是自毁长城嘛。
又过了几天,却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让大家大跌眼镜:苟石三不但查出了苟俯贪腐一万两的事实,还查出苟俯以前的数桩贪渎之事,己将他带到了帝都,叫曹操法办。
曹操也干脆,当着昔日救命恩人的面,滴了几滴假惺惺的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后,请示汉献帝下旨,将苟俯,也就是自己的亲信拖到午门外,斩立决了。
与此同时,经曹操提议,汉献帝下另一道圣旨,说苟石三查案有功,候补变补缺,升为许昌太守,就顶替了死鬼苟俯的位置。
曹操还向汉献帝建议:以后,凡是接到腐败案的线索,要查案时,不派别人去,就派那些候补的官员去。如果查到某主官有贪污事实,就叫查案的候补官员立即顶替该缺。当然,如果查不到真凭实据,那个候补官员,该候着还是候着吧。
过了几年,曹魏境内迅速污弊顿清,官员们大多两袖清风,为官清正。
为啥?有人说,你想想啊,这候补官员,为了当官,查起来那是六亲不认,那是翻地三尺也要找碴子,也要扳倒原来的官员,自己好爬上去。如此一来,在位的官员们,也只好夹起尾巴,好好做官,那里还敢贪污呢?
这一着,着实是高,高。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