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出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等一样璀璨夺目的黄河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黄河文明无疑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自商周至唐宋,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承载民族记忆的史书典籍中,黄河文明始终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数千年文明历程里,法、道、墨、儒等百家争鸣在此展开,汉赋、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汉语汉字、工笔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国家体系、宗法制度、社会习俗等都在这里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
著名史学家安作璋曾说:“由于黄河文明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
专家研究表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在开封全长100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上,分布着10余处与开封黄河历史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景观。林公堤、镇河铁犀、铜瓦厢决口遗址等,无不彰显着开封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
而以开封为中心的宋文化,成为黄河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在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往往将其与汉唐文化和明清文化并称。
在黄河文明的浸润下,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中国书法名城”等美誉。在开封,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徜徉在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天波杨府、开封府、龙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区,流连于灯火辉煌的夜市,身边是国内外如织的游人,耳边是“中不中”“得劲得很”的醇厚乡音,让人不禁心热起来。开封在时代的浪涛里,又谱写出新的篇章、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在研究和传播黄河文明方面,开封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 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后,该中心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该中心将黄河文明的伟大复兴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目标,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来构建文理交叉、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平台。
近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于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文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力争把中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库”和决策咨询基地,同时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黄河学”研究中心,为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鼓与呼,开封乃至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