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7 8:5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兴修水利 精耕细作
“水在地中,犹人之有血脉”“夫稼,民之命也;水,稼之命也”。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
宋代的有识之士都重视水利的兴修。据《中国通史》记载,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为进行改革,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要求:诸路转运司令辖下州军吏民,各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于每年二月兴修水利。虽然“庆历新政”实施时间不长,但兴修水利已成为官府的经常性举措,到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时已是“京畿及京东、京西等路,每岁初春差夫,多为民田所兴”。然而,经常性的春天兴修农田水利,仍只限于北方。熙宁二年(公元1070年)初开始的“王安石变法”,作为改革主要措施之一的“农田水利法”于当年十一月颁布,各地“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建立堤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宋灭南唐、吴越之后,东南地区成为宋朝的财赋之地。宋仁宗初年,东南地区水利已因年久失修,频频发生水灾,以致“积雨之时,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虽北压扬子江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姑苏之水,逾秋未退”。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后,进行疏导,“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西北入于扬子江与海”。“开五河,泄去积水”,到次年“积而未去者犹有二三”,因而请求“增理数道(河)以分其流,使不停壅”,以及开导松江(今吴淞江)的盘龙港加快出水速度,浙西“苏、常、湖、秀,膏腴千里”的水利初步修复。宋代农田水利建设,总的来说大规模的创建较少,工程质量一般较差。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值得提及的有下列几项工程: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1110年)把北宋初被毁坏的泾渠改建为丰利渠,在旧渠之北另行开凿了渠口;引水渠改建为石渠;渠首工程有相当完善的防沙、防洪设备以及横绝溪河的工程设计,水工技术比前代有所进步。北宋比较独特的一项农田水利措施,是为对付辽朝骑兵的侵袭,在河北沿边利用淀泊并挖河渠,曲曲折折形成一条长约900里,各地宽窄不一的水田交错地带,最宽处达150里,最窄处6至7里。因为“利在蓄水,以限戎马而已”,因而农业生产效果不大。王安石变法时设置“淤田司”,专门从事引浊放淤,成为北宋农田水利的又一独特措施。放淤河流有黄河、汴河、汾河、滹沱河等,地区广及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对肥田和改良盐碱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北宋时,太湖水利很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利专家郏亶父子和单锷曾提出全面治理的规划。郏亶强调治水是为了治田,应以蓄水灌溉为主,泄水、送水不是治理的真正目的。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支分密布的渠网规划,配合圩田体系和农田沟洫,使涝旱兼顾,两获其利。由于朝廷根本没有治好水利的决心和力量,在权臣、地主的反对下,他们的建议无法实现。不过,他们的著作却成为宋、元、明议论太湖水利者的经典。
除了兴修水利外,宋代还注重对水田的精耕细作。宋代农学著作《陈旉农书》对水田种植技术,整地、培育壮秧、掌握适宜秧龄的栽插以及耘田、烤田等都有比较精要的叙述。
整地,可分作秧田整治、冬作田整治和冬闲田整治。秧田整治强调“于秋冬即再三深耕之”,经过冬天“霜雪冻沍,土壤松碎”,开春“又再三耕耙转”和施有机肥。总之,把秧田整治精熟才能撒种。南方一年二熟,要抓紧时间利用两茬作物之间的空隙来细致整地施肥,因此强调早田收获后,随即耕治、用粪等,以保证多收一季作物和维持地力。对分布于山区的冬干田和平川地区的冬水田则采取不同的耕翻处理。
培育壮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要使根苗壮好,必须“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朱熹在漳州任内发布的《劝农文》说:“浸种下秧,深耕浅种,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强调投入较多劳动和及时管理。总之,这一时期从浸种、播种时间的掌握到秧田水层的管理、播种育秧、插秧等技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丘陵坡地利用的发展,农田用水量的增加,耘田和烤田技术随之有新的发展。《陈旉农书》记载了耘田和烤田相结合“旋干旋耘”的方法。具体办法是先于上处收蓄水,接着自下而上,边放水、边耘田,使田面晒得极干;然后再灌水,使干燥泥土很快酥碎,三五天稻株就会缓转过来。此法不仅使田干水暖,草死土肥,而且使水不会白白流失。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激增,如《四明志》“奉化志风俗”条称:“右山左海,土狭人稠。”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人们除千方百计增辟耕地外就是设法增加复种指数。在一块土地上每年尽量多种一次,以求多获些产品,这已是宋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大致趋向。正如《陈旉农书》中《六种之宜篇》所说:“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由于中原农民迁到南方,对麦类需求增加,再加上“参植以防水旱”,稻麦两熟制得以在江南推广,小麦秋种夏收可以缓和农民青黄不接之时粮食匮乏的矛盾。同时种麦较为省力,稻麦轮种可以起“熟土壤而肥沃之”的作用。除稻麦两熟制外,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的。
宋代,江浙一带种植早稻、晚稻两熟已较普遍,广东由于有更好的水利和气候条件,水稻种植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钦州地区一年三次种收水稻,指出那里地暖,“故无月不种,无月不收”。水稻一年中能安排多次种植与品种的多样化有密切关系,仅嘉泰(公元1201年~1204年)《会稽志》中就记述了56个水稻品种。值得一提的是,“占城稻”的种植推广有重要意义,由于它耐旱、适应性强,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适合各地特点的变异类型,与当地栽培的早稻、中稻、晚稻相搭配,为稻麦两熟和双季稻的较快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作者:刘洋,陶然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