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宋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宋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7 8:59:3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农业是宋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宋代的农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就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就深度而言,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地区的较多出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宋代农业的进步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垦荒田 改良土地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华北地区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后周时虽有所恢复,但由于“五代以来,常检视见(现)垦田以定岁租”,加上“吏缘为奸,税不均适”,北宋初年,人民流离、土地荒芜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因而新建立的北宋采取对农民的新垦荒田不加赋税的政策,以奖励农民开垦荒田。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用以“招复逋逃,劝课栽植”。

        对于新平定的诸国地区,也有类似的专门条令。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九月诏:江浙等路李煜、钱俶曰,民多流亡弃其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之数,均其租,每岁十分减其三,以为定制,仍给复五年,召游民劝其耕种。

        除战乱因素以外,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人民流离、土地荒芜的重要原因,北宋又采取使农民开垦荒地即成为其产业并减免赋税的政策,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诏,“近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田卒污莱”,“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三年外输税十之三”,以后历朝还有类似的诏令,鼓励农民开垦荒田。

        据《中国通史》记载,经过宋代历朝奖励开垦荒田的措施,耕地不断扩大,由北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 295万多顷,发展到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的 461万多顷,最高的是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的524万多顷,最低的则是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的228万余顷,反映出北宋垦田数在不断增加的趋势。

        由于“土地迫狭,生籍繁夥”,为了寻求耕地,人们付出了艰辛劳动。王祯《农书》描写宋代时期人们到处找地种的情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因而宋代在农田开发,采用多种方式发挥土地效用的技术取得了不少成就。

        梯田,是丘陵地区人们充分利用土地的一种形式。梯田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其名称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书中提到,江西袁州“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从《泊宅编》《海录碎事》《攻媿集》《宋会要辑稿》等著作的记载来看,在宋代,南方梯田有迅速的发展。王祯《农书·田制门》讲到修造梯田必须注意的几个技术要点:第一,在山多地少的地方,把土山“裁作重蹬”,即修成阶梯状的田块;第二,如果有土有石之处,则要垒石包土成田;第三,上有水源可自流灌溉则种植水稻,如无水源只好种粟、麦。在条件不同的地区,梯田的修筑形式和效果是有差别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梯田主要作用是拦截,防止水土流失,而在南方则表现为对水土的高度利用。

        南方圩田的修筑,五代时已有相当基础,宋代发展更快、更普遍。所谓圩田以杨万里《诚斋集》中的《圩丁词十解》注文说得最清楚:“江东水乡,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从历史发展阶段看,围田和圩田有所区别。围田仅是“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的低级阶段;圩田则是和灌溉渠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结合,即必须通过置闸、开渠以及灌溉、车戽、检修、防护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取得农业生产的好收成。把本来只滋生水草的低洼地改造成为圩田,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大成就,但乱围乱垦则反招致灾祸。

        其他土地利用形式较重要的还有“沙田”。江边湖畔出没不常的沙淤地,农民在其上开沟作渠用来耕种的,称作“沙田”。这种土地肥沃湿润,耕作及时可保丰收,但受水势影响很大,废复无常。“涂田”,指在滨海地区开造的田。修造这种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沿海边筑堤挡海水,或立桩橛抵潮汛;二是田边开沟贮存雨水,称“甜水沟”,旱时用雨水灌溉。此外,柜田、葑田和架田等都是模型式的,田块面积极小,生产量不大,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太大作用。不过,这也说明了人们确实是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多得到一些蔬菜粮食。

        “用地与养地结合”,通过耕作、换茬、种植豆科作物和以施肥为主的措施来维持地力的技术,宋代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上也有重要突破和发展。《陈旉农书》的《粪田之宜》针对“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说“土敝气衰”论者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抑何衰何敝之有”?把施用粪肥等以改变土壤质地,维持地力的传统办法提到理论高度是该书的一大贡献。《陈旉农书》还第一次记载了“用粪犹用药”的精辟理论。把农田施肥和看病服药相比,要根据不同土质、不同作物、不同肥料,采用“对症下药”的不同处置方法。这比笼统说给田地施粪肥,在质、量和时间上要经济合理得多。该书还强调施肥“得理”,把“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生产上的指导思想。此书在大田作物、蔬菜、桑麻的施肥技术和肥料的积累与保存方面也有所阐述。

         宋朝通过鼓励农民开垦荒田和对土地进行改良,扩大了耕地面积,为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作者:刘洋,陶然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