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的开封大鼓书正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0 11:19: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
笔者在通许县从事文化工作30余年,但对开封大鼓书知之甚少。直到2011年秋,王冠生、陈志莲夫妇向通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市级非遗项目,由此,古老的开封大鼓书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王冠生、陈志莲是通许县朱砂镇石岗村的农民,一生以说唱开封大鼓书为业。笔者告诉他们,申报非遗项目,要提交各种相关史料、资料,包括历史渊源、传承谱系、曲目、照片与视频等,还要积累当前的各种演出资料等。
2012年春,王冠生、陈志莲夫妇按照申报要求,开始整理传承谱系、撰写回忆录、整理古书目唱段等;到2015年夏,形成了18000字的《我的大鼓书生涯》自传材料,还有近万字的调查材料,基本摸清了开封大鼓书在通许县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以及古今曲目、江湖辈字、行话等。
开封大鼓书的历史渊源、地方文化资料包括地方曲艺志记载甚少。笔者查阅了乾隆版、民国版、1995年版《通许县志》,以及1985年油印本《通许县曲艺志》、《兰考曲艺志》,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2015年秋至2016年2月,王冠生的三女儿王艳凤也非常热心地参与了调查,先后到开封市图书馆、市文广新局档案室、河大图书馆、原开封县文化馆等查找资料。
在如何确定申报的名字上,普通的说法是“豫东大鼓”、“大鼓书”。王冠生说,定名“大鼓书”太模糊;若定名“豫东大鼓”,豫东各地的大鼓书实际上有唱腔的差别。王冠生说定名“开封大鼓书”最为贴切,并不是申报时的一时心血来潮。因为40多年来,他与师父在豫西、豫北、豫南等地演唱,当地人都称他们是说唱开封大鼓书的。
翻开曲艺志书,可以看到反映地域特色的大鼓书称谓,如东北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山东大鼓、河洛大鼓、安徽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胶东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却独不见开封大鼓。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鼓儿词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不用丝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战鼓)、犁铧片(或檀板、简板)击节演唱。有吟有颂,有说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带哼字,故又叫‘鼓儿哼’。豫南、豫东地区多用战鼓,因而又叫‘单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区别。”
开封大鼓书属于豫东大鼓书的一个分支。根据其艺术特征可定义为:“开封大鼓书是在河南大鼓、豫东大鼓的长期传承中形成的,开封大鼓书艺人在唱腔等技艺中融入了开封地方音乐曲调、方言、民间俚语等具有开封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艺艺术。”
为开封大鼓书正名的理由是:
开封大鼓书源流久远。开封为八朝古都,特别是北宋时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间艺术繁荣,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即有鼓书艺人的记载,此不多述。
再如《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的记载:清乾隆时,宝丰举人李绿园在其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写有祥符县(今开封)说唱鼓儿词的活动,可作为当时河南已有这一曲种的佐证。
光绪年间,豫东、豫东南地区的大鼓书艺人与相邻的山东、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间交流频繁。就在这种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为影响之中,河南大鼓书的队伍逐步壮大和发展。民国初年,有山东大鼓女艺人到开封大相国寺及郑州、信阳等地演出的记载,自民国八年起,河南大鼓书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特色。
王冠生曾听他的师父郭温说,古时候的说书人鼓子,比现在大;因为四海为家,大的鼓子带着不方便,演变为现在的小鼓。民国前,开封大鼓书是有丝弦类乐器伴奏的;后来,因为演唱收入微薄,说唱者与伴奏者分成后难以养家糊口,发展为单人说唱的形式。
豫东大鼓下面也有分支,在区别上是唱腔、唱词的差异。如同为豫东大鼓,豫东永城的大鼓书惯用的在拖腔时抖动嗓音,当地民间戏谑为“绵羊腔”。
开封大鼓书是具有开封特色的乡土艺术,为“开封大鼓书”正名,有利于挖掘厚重开封文化、彰显开封乡土文化,为打造开封历史文化名城添彩。
(作者:陈维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