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的开封大鼓书正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0 11:19: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大鼓书是在河南大鼓、豫东大鼓的传承中形成的,开封大鼓艺人在唱腔等技艺中融入开封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曲调、方言、民间俚语等。开封大鼓书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不用丝弦伴奏。
《河南曲艺志》中说:“河南大鼓书,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主要曲调有起腔、平腔、落腔。流布全省,至今仍有演唱。”开封大鼓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即有记载。
民国时期,河南坠子、开封大鼓书等艺人,不仅在大相国寺演唱,还走乡串村、赶集会庙会卖艺,每演唱一段即求观众赏钱。通许县演唱开封大鼓书著名的有李汝梅、陆立邦。1977年,陆立邦收徒王冠生。1981年,王冠生将其传授给妻子陈志莲,才有了开封大鼓书不灭的火种。
开封大鼓书曲目十分丰富,题材多取自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等,常演的古本有《大宋金鸠记》、《包公案》等100多个,现代曲目有《近代风云》、《雷锋参军》等几十个。
开封大鼓书通俗易懂,贴近百姓,乡土气息浓郁,是古老而濒危的曲种。它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音乐和剧目都具有地域艺术价值、社会科学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曲艺包括大鼓书走入低谷,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通过抢救、保护,其从濒危的困境中走出来,具有重大意义。
一
大鼓书的起源,根据民间艺人传说,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周恒王的二太子姬佗继位时,叛臣作乱,围困了四门,姬佗着慌。四位大臣要求守城退敌。经周庄王同意,四位大臣到城头各守一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叛军卷旗撤退。姬佗让四位大臣大兴教化,并允许他们传徒授艺。3年中他们共收下3600名劝善士,由此产生了“梅、清、胡、赵”四大门派。因此,鼓书艺人都供姬佗为祖师爷。
河南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流行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演唱时,各地艺人有站有坐,所用书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质的匀板或简板,也有铁质或铜质月牙板。唱腔曲调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各地有不同称谓。如豫东叫单大鼓或豫东大鼓,豫西南的南阳和省内其他地方叫鼓词或鼓儿词。有的唱腔尾带哼音者,又叫鼓儿哼;豫北等地艺人以北方口音说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称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称南口、蛮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曲艺志》中记载:“宋王朝建立……京都汴梁成为一大都会,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坊巷制’废除,夜市通宵达旦,这种社会条件促成了河南曲艺艺术的大繁荣。”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记载了说唱有名的艺人:“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六月六日州北崔府生日,多有戏送,无盛如此……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说书人的场景。《河南曲艺志》中记载:“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鼓子词,在北宋中后期盛行起来,赵德麟曾根据《鸳鸯传》作鼓子词《元微怨言商调蝶恋花词》。”随着说唱艺术的发展,采用多宫调演唱故事的“诸宫调”也在北宋中后期应运而生。据吴自牧《梦粱录》:“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可见在演唱音乐上有了发展。
《河南曲艺大事记·民国史程概要》记载了开封大鼓书的活动及传播。
民国初(1915年前后),评词,鼓书传入确山、孟县、渑池;鼓子曲传入鲁山、汝阳、安阳;渔鼓道情传入长坦、新安、商城;坠子渗进义马、潢川、洛宁。
民国五年(1916年)7月,“大相国寺禁止演唱淫词,业经王处长及张知事严禁在案。还有一种马头调,打花鼓,长于演唱淫词,形容卑污……”是年,开封大相国寺内演唱梨花大鼓极盛时曾有九棚,竞技者为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等。
民国六年(1917年),“以大相国寺大鼓书演唱淫词,有伤风化,拟将俗俚浮荡者全部删去,于忠孝节义各曲稍为改正,并增入改良社会、唤醒国民之各种小说,以达通俗教育之目的”。是年四月,“鼓书盛极一时”,“汴垣近日风尚,一般人士莫不趋重于女鼓书”。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号称“千年书场”的大相国寺改为开封中山市场,但书棚林立、昂然不下。是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举办游艺训练班,集中戏剧、鼓书、坠子、道情及杂技演员训练3个月,并改良旧曲、编唱新词。开封市亦有“改良说书委员会”之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封大相国寺有书棚39座。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曲艺在开封大相国寺的人数分别为:河南坠子36,评书8,道情5,大鼓5,相声l,快板书l,合共56人。
王冠生听师父说,1948年前后开封大相国寺说书场,大鼓书唱得特别好的有一个绰号叫“小于周”的,本名寇自生,记不清是什么地方人。寇自生在中牟县有个徒弟叫韩明九。寇自生说书有个特点,从不喝茶,书桌上放个带嘴的瓦罐,里面是井里提的凉水,说一会儿喝一点儿;穿衣服不讲究,上穿半截褂子,下穿半截裤子,脚蹬破鞋。
据《民国时期的开封街头娱乐》中记载,民国时期,在开封的大鼓书艺人,除了在大相国寺演唱外,还在茶社演唱。民国中期,由于河南坠子的兴起,开封大鼓书走向低落。
1985年前后,开封开展三大集成普查时,很多开封大鼓书艺人因为去世,名讳和曲目都失传了。《兰考曲艺志》记载:“河洛大鼓1964年传入,流布东半县个别乡,其他不详。”2016年2月,笔者在原开封县文化馆查阅《开封县曲艺志》,没有查到开封大鼓书的记载。
(作者:陈维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