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的开封大鼓书正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0 11:19:4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二
开封大鼓书是通许县流传的14个主要曲种之一,流传到通许县的时间,仅能追溯到清道光十年。是年,通许古城老十字街一带的生意人富家子弟有演唱大鼓书的,因为大鼓被誉为高雅曲种,演唱时举止端庄大方、文词考究,他们以宣扬文雅为荣,以接受报酬为辱。他们多是在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有时也被一些好友、邻里请到家里演唱,但从不收取分文报酬。
开封大鼓书自杞县传入通许县东部、东北部的较多。以说唱大鼓书为营生的民间艺人,知道姓名的仅仅能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的通许县四所楼乡砖寨村王治成,使用的是四周写着“四海访友,五洲学艺”的小鼓。
清末至1938年间,开封市及周边县加上通许县的大鼓书艺人有近200人。其中,通许县有15名大鼓书艺人。新中国成立时,通许县的大鼓书艺人已经很少。由于没有资料记载,具体情况不详。
1988年前后,通许县仅有陆立邦(本名陆寿朋)、王冠生、陈志莲演唱开封大鼓书。2012年陆立邦去世后,仅有王冠生、陈志莲夫妻能演唱了。
开封大鼓书为单人站立说唱,伴奏器具有大鼓、鼓棰、简板(或月牙板)、惊堂木,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鼓牌:有一板一鼓、一板二鼓、一板三鼓、一板四鼓、一板五鼓、凤凰三点头等。在实际演唱中,这些鼓点可以互相交叉,灵活运用。
音韵:以开封方言音韵为基础的旋律形式,质朴流畅,生动多样,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唱腔:是由多种唱腔板式组合的板腔体结构。唱腔速度变化较大,节奏多不正规,基本节奏为1/4和2/4节拍。没有固定音高,唱腔音调的高低由演唱者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决定。板式有大小寒韵、垛子、五字嵌、七字韵、十字韵等。开封大鼓书艺人吸纳开封地方音乐(如梆子腔、坠子、渔鼓道情等),重组为全新的鲜活的音乐语汇,巧妙融入各种唱腔板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封大鼓书曲调形态。
大鼓:鼓框木制,呈扁圆形,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以骆驼皮为优。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鼓框高6厘米。
鼓条:又称鼓箭、鼓棰,用竹制成,长24厘米。北方不产竹子,开封大鼓书艺人也有用本地常见的老桑枝、酸枣树枝或老石榴树枝者,加工为长30厘米左右的小棍儿,越实重越好。小棍儿前头有个小弯,不伤鼓皮。鼓条在说书人手里,又是虚拟剧中人的刀枪棍棒。
鼓架:用6根指头粗细的竹棍扎的支架。
简板:用檀木制作。
服装:古时候演出穿长袍马褂;民国时期穿大衫,白衬里白袖口;新中国成立后一般穿随身便服,只要整洁就行。
曲目:开封大鼓书的曲目非常丰富,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也有现代曲目。开封大鼓书艺人王冠生还能编写现代曲目。
开封大鼓书代表性曲目有《大宋金鸠记》、《包公案》、《刘公案》、《施公案》、《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杨家将》、《大明英烈传》、《英雄会》、《五鼠闹东京》、《白金庚私访》、《王宝童告状》、《罗成算卦》等。
独有曲目有《彭孝宗私访》、《平西宋》、《大宋金鸠记》、《马踏松江府》、《双鞭记》、《安金龙探地穴》等。
现代曲目有《平原枪声》、《战上海》、《解放徐州》、《雷锋参军》、《苏州买刀》、《近代风云》等。王冠生创作新曲目有《菊城颂》、《赞小宋城》、《齐氏大刀面》等几十个。
(作者:陈维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