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聚贤论事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6 13:32: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
上句话可透视出曹操的用人基本观点。“智”是指谋臣,“力”是指武将。唐代韩愈有句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识人比得人更重要。三国时局,纵横捭阖,得天下的战略说到底是用人的战略,军事谋略的较量实则是争夺人才的战斗,谁欲在竞争中获胜,谁就必须首先占有人才优势,即《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无阅历、门第之偏见。许多大将甚至是从士兵、俘虏中选出的,他们皆能征善战,且死心踏地为曹操效力。无论是文人谋士、武将勇兵,曹操皆待之以礼,量才使用。他麾下著名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等都是慕名而来的。特别是郭嘉,虽出身寒门,但年少有才,曹操就委以重任、视为心腹。曹操诚意求贤,曾三次下求贤令。他的《举贤勿拘品行令》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颇有胆识和气度的: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种惊世骇俗的求贤令,将“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提高到了唐突圣贤、藐视礼法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他在《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式尽揽天下贤才的胸怀。很快,不仅一大批文人围拢到曹操周围,使得建安文学得以繁荣发展,而且大量政治、军事谋士也迅速投奔到曹操帐下,指点江山、通力协作、共谋统一。
一时许都城下文人荟萃,谋士云集,战将、奇才接踵而来。而许昌县上村的论城更是当时许都西南猛将谋臣云集之重镇。
曹操不仅宽纳广招天下人才,同时也给他们充分的宽容、信任和尊重,更重要是为人才的才智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间——论事城的筑建就是曹操的一个创举。建安时期,曹操筑建的“论事城”在今许昌西南30余公里许昌县和襄县交界处的上村。因曹操常在此聚集文臣武将议论治国治军方略,故取名为“论事城”,又叫论城,城内筑有议事台。明嘉靖《许州志》卷八载:“论城,在襄县城东北,盖曹操行营也,中有论事台。” 建论事台,竟建筑成为一座城池,其论事规模之大,养谋士之多,空前绝后。曹操招贤纳士的重视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当年的论事城雄伟壮观,城门巍峨,箭楼高耸,曲折的城垣逶迤如盘龙。城内的论事台上建有论事堂,有曹操行宫,驻有重兵防守。据说,论事台始建于郭嘉投奔曹操时的建安元年。曹操庆幸遇到了奇才,与他长谈天下事后命人修筑此台。相传,粉碎董承“衣带诏”及官渡之战前均在此筹划,还有曹操练兵及治军的诸多法令也在此制定。后论事台上增建曹操主簿杨修的庙宇,俗称“杨爷庙”。杨修和郭嘉是好朋友,郭嘉死后,杨修常到这里凭吊,后人建庙祭祀。杨修庙原有山门、厢房、大殿,塑有杨修坐像。论事台下,有当年著名的运粮河码头。直到清代末年,豫东南之商船,经周口,行颍水,还可抵达这里。论事城东北隅,有“魏武茔”,曹魏集团牺牲的文臣武将,大多葬于此地。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北征乌桓归途中,病死河北易州,灵柩运回许都之后,据说也葬在这里。
在旧址上神游,凝思流传千年的故事细节,让人感慨万千。
[1][2]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