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河南大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7 9:39:1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周作人、任访秋,是这条学灯传递路径的“上线”,在河南大学,任访秋无疑是这条线上的“初祖”。任访秋先生以下,学灯的传递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被国内学界称作文学研究的“河大兵团”。我能够数得出来的,有刘增杰、赵明、刘思谦、刘文田、张永江、张如法、王文金、赵福生、关爱和、李慈健、沈卫威、解志熙、孙先科、杜运通、张先飞、刘进才等。其中,不但受到过任先生的亲炙,而始终坚守近现代文学研究基地且深得先生真传的,我想,该是刘增杰、关爱和、沈卫威、解志熙。
在河大中文系的传灯录中,从目前看来成就最为辉煌的自然是任访秋一脉,但在以往的岁月中,还有像张长弓、于安澜、于赓虞、万曼、李嘉言、李白凤、华钟彦、高文诸位各立门户的“大和尚”,我却全都未能寄名门下,这真是天大的遗憾。
拉一下客观原因,我在1963年秋天入学,不久便走出校门,先是“小四清”、“大四清”、“学军”、“学农”,接下来的“文革”更是彻底革了文化与教育的命。四年大学,上课时间不足一年。如此说来,我不过是河南大学“抛荒”时代的一根杂草,别说传灯,连做“灯草”的资格也不具备。
尽管属于“杂草”,但毕竟还是生长在古城东北一隅这块风雅宝地之上,从还未入学起就已经开始受到河南大学人文气息的熏染。况且毕业离校后,往昔的师长们总也不弃不离。本是同根生,亲情终难忘。
记得《五灯会元》中还有着“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的说法,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我也许就属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一类。
当然,也够不上正经的“别传”,或许只是“野狐禅”。
[1][2]
(作者:鲁枢元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