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漯河河上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0 14:50: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再来说说河上街镇。它在被称为河上街镇之前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为相传的“古郾子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召陵邑和郾邑,隋朝置郾城县后,历代均属郾城县。但直到南北朝时才有北魏建有奇雒城,一般我们说起漯河的历史习惯于说漯河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漯河早在中唐时期就被称为洄曲镇、溵水镇,南宋时被宋高宗钦定为上口镇,明嘉靖十九年于郾城县城东五里,沙、澧二河交汇处东南侧,建螺湾镇,清称螺湾河镇,“民国”年间改为漯河镇,漯河镇镇公所一直设在顺河街也就是河上街。
民国时,漯湾河镇简称漯河镇,是郾城县最著名的镇。周围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原料和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迅速成为豫中重要的工商业城镇。大量的工业产品和农富产品在此集散。布行、粮行、油行、盐行林立,钱庄当铺到处可见,绸布、京广杂货、土特产品布满大街小巷,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河上街发生过很多难忘的事。抗战时期,由于豫北和两湖战乱,漯河镇成为豫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豫西警备司令部曾设于漯河镇寨内。1945年8月,由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峙主持的抗日战争胜利中原战区受降仪式就在河上街西部的沙澧河交汇附近的漯河二中校园内举行。1947年12月,漯河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于1948年8月将豫西二地委(漯河人民办事处)设于该街。1949年2月,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在漯河组建,陈赓任司令员兼政委,二野四军团司令部设在顺河街附近的寨内福音堂,在寨内广场举办第四兵团南下誓师大会,在这里,陈赓司令员命令部队踏上了渡江作战的征途。
二
按照1920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县自治条例,500户以上的“镇”可以称为“街”。有时候我们无法清晰地判断河上街这个漯河的俗称到底是来自河上街这条繁华的街道,还是来自于河上街这个著名的古镇,只能说河上街这个漯河的俗称与二者都有关系,河上街在河上街镇温暖的怀抱中,安静地繁华。
不管是因为河上街作为一条临河的繁华街道太闻名,还是河上街作为郾城最著名的镇而著称,渐渐地,人们把河上街作为漯河的俗称。是谁是何年何月叫响它的,我们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它的名字从一条街延伸出去,扩大为一个城市的代名词,可见这条街的影响力。漯河俗称“河上”足以说明漯河人对于“河”的深情厚谊,我也体会到了一种对河的无限感恩之情,至今,穿城而过的沙河、澧河以及依托两河兴建的沙澧河风景区,在给漯河人以诗情画意的生活时,也成为漯河人的骄傲。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升格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将原市辖区域正式设置为一个区,命名为源汇区,河上街的名字渐行渐远。如今,漯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食品名城、汉字文化名城全国闻名,贾湖文化、许慎文化影响世界。但漯河人的“河上街”情结依然在内心深处深情涌动,年长些的漯河人对河上街更是充满眷念的深情,提起“河上街”几个字,心中便会升腾起一种亲切感,禁不住回味起河上街的人和事,那河面的华灯,那水中的彩船,那沙河岸边响起的船工号子,如一个个美丽的梦永远静静地安放在心灵深处。河上街已成为热爱漯河的人们的一种情愫,这种情愫带着回忆的美好和怀旧的深愁浅闷,长久地萦绕在他们心田。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