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漯河:一座“小”城的“大”食品产业传奇
漯河:一座“小”城的“大”食品产业传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8/5 10:24:05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点击次数:

      双汇现代化工业园内,智能机械臂正在精准分割猪肉;卫龙研发中心里,年轻工程师正调试着魔芋爽的最新配方;微康生物的益生菌实验室中,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新型菌株……

      在这座河南省面积第三小、人口第三少的地级市,曾以“内陆码头”闻名的城市,却孕育着全国1/4的食品产业规模,吸引着全球7000余家食品企业在此扎根,更诞生了双汇、卫龙等世界级品牌,这里就是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

 

      7月30日,由河南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漯河,记者一起探究漯河是怎样书写出一座“小”城的“大”食品产业传奇。

中原食品实验室:科技赋能传统美食的"未来厨房"

      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大楼,现场感受传统食品产业与前沿科技的深度碰撞。作为河南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这座占地500亩的科研高地正以"超强阵容"和"硬核技术",重新定义中国食品产业的未来。

 

      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介绍,实验室由14位院士、29位国家级人才领衔,组建了300人专职科研团队,采用"省外+省内"双首席科学家模式,汇聚中国农大、江南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力量。

      在成果展示区,多项突破性技术令人耳目一新:应用超高压杀菌技术的双汇低温肉制品,保鲜期延长20天且零添加防腐剂;卫龙辣条通过定向减油工艺,脂肪含量降低30%仍保持麻辣口感;三剑客"快乐酸奶"则依托实验室研发的益生菌株,实现口感与健康的平衡。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食品创新数据库,贾湖酒业通过数据库将古法酿造工艺转化为标准化生产线,年产值提升40%。
      陈历水透露,实验室已为2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15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42家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基地,去年有11款自主研发产品成功上市。目前,实验室三期未来食品产业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一个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正在漯河加速成型。

双汇:从“一头猪”到“全球链”的产业突围
      走进双汇第一工业园屠宰厂,传统屠宰车间“人头攒动”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机械臂精准分割生猪,AI摄像头实时监测生产数据,自动化传送带有序运转,一幅智能化的现代食品工业图景徐徐展开。

 

      “这条2000年引进的生产线,在2020年完成5亿元智能化改造后,成为国内肉类加工行业首个全流程数字化标杆”,双汇股份屠宰厂设备安全管理副总经理袁文堂介绍到,改造后的生产线通过高清影像扫描和AI算法,可自动测定白条肉的瘦肉含量、背膘厚度等指标,精准定级;分区温控系统则动态调节车间温度,最大限度保障肉品新鲜度。

      记者站在全透明观光走廊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致昏环节,双汇采用的是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致昏设备,通过高浓度CO₂使生猪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减少应激反应。目前,双汇通过引入AI证件识别系统、分区智能温控技术、白条影像分级系统等创新应用,实现了从生猪收购到产品出厂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产能也提升到了每小时650头。

      双汇发展集团副总裁周宵表示,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已建有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完善的产业链,拥有200多万个销售终端,每天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可实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872.33亿元,已连续多年领跑中国肉类行业。

卫龙:辣条“出圈”背后年轻化革命
      在卫龙漯河产业园,麻辣味与创意火花碰撞出别样生机。党支部书记王元豪介绍,卫龙系列产品近年来,受到大量年轻消费群体的喜欢,其研发的辣条、魔芋丝、海带等产品接连成为零售市场的爆品,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厅摆着最新推出的“魔芋爽”系列:“这款麻酱口味的魔芋爽产品时新出的,根据‘麻酱蘸一切’的市场味蕾需求,而研制生产。还有云南牛肝菌搭配魔芋的新品,热量仅18大卡,上线山姆后月销破千万”,王元豪介绍到。

      从5毛钱的辣条到登陆港交所,卫龙的蜕变源于对“Z世代”的精准洞察。研发中心内,工程师正调试着麻酱魔芋爽的配方。王元豪透露,新品研发周期长达1年,需经过200余次口感测试。

      “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王元豪骄傲地说着卫龙的目标,并指着生产线上的高纤牛肝菌魔芋说,这款与山姆合作的产品,研发时调整了12次菌菇与魔芋的比例,最终凭借“山野鲜香”的定位成为爆款。如今,卫龙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年增60%。

微康生物:一粒益生菌的“绿色革命”
      在漯河微康生物的现代化厂房内,凝结芽孢杆菌正以每克百亿级的活性被封装。研发经理达旭阳拿起一包益生菌冻干粉:“伊利的爆珠酸奶、拜耳的肠道保健品,用的都是我们的BC99、BLa80等菌株。”这家企业手握35000株益生菌资源库,突破了规模化发酵技术,产品出口80国。

 

      实验室外的试验田里,一场“菌种革命”正在上演。施用“康拌™”I型小麦拌种剂的麦苗,根系比常规苗深30%,抗旱能力提升40%。达旭阳蹲下身,扒开泥土展示菌丝网络:“这些微生物能激活土壤活力,减少30%化肥用量。”在郾城区新店镇,益生菌草莓“黑珍珠”以每斤80元的价格热销,秘诀正是菌剂调节的酸甜比。

      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指出,微康的突破印证了“农业微生物”的战略价值。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已转化12项核心技术,培育出益生菌饲料、生物农药等新业态。

中誉宠物:供应链赋能的“它经济”新势力
      中誉宠物食品园区内,中誉宠食的冻干粮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总经理王浩宇指着智能包装线说:“我们为全球300多个品牌代工,鲜肉投料量行业领先。”依托漯河的食品产业集群,中誉构建起“主粮+零食+保健品”的全品类矩阵,年产值突破20亿元。

 

      园区内,维阿特植物猫砂、华生维克宠物药等企业形成协同效应。政府平台公司打造的“宠物经济专仓”,通过云仓模式降低物流成本15%。王浩宇算了一笔账:“本地双汇供应的鲜肉,比外地调运每吨便宜400元,这就是集群优势。”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牵线下,中誉正与动物营养专家合作开发“功能性主粮”。“比如针对糖尿病宠物的低GI粮,已进入中试阶段。”王浩宇透露,企业今年将推出宠物洗发水、智能喂食器等新品,拓展“它经济”边界。

漯河港复兴,“国人厨房”将成为“世人餐桌”
      漯河市以食品工业为根基,以内河航运为纽带,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今年上半年,漯河港吞吐量同比激增58.46%,食品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双汇、卫龙等龙头企业产销两旺,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座曾因水利设施断航半个世纪的"水旱码头",2019年重获新生后,吞吐量年均增速超70%,2024上半年完成162.25万吨货物吞吐,业务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10余省市。今年5月,总投资27亿元的漯河港扩容工程开工,规划11个千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825万吨,同步应用5G、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港口,预计每年为腹地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漯周高铁与沙颍河航道形成"铁水联运"立体网络。这条2026年贯通的高铁大动脉,将构建西北至长三角新通道,使漯河成为京港澳物流核心节点。届时,"公转水""散改集"的运输变革,将进一步降低食品企业物流成本,加速漯河产品通江达海。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内河码头到高铁枢纽,漯河正以"食品+"战略重构产业版图。7个百亿级项目加速推进,河南食品科创园构建"六位一体"创新体系,七大民生工程与"小而美"惠民项目同步落地。这座将"国人厨房"升级为"世人餐桌"的城市,正以双引擎驱动之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阔步前行。

(作者:王永璐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