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舞阳县北35公里高寺村西,系海内名刹,创建于元。临郾襄公路,交通便利。这是一座佛教寺院,佛教视人世间为苦海,苦海的彼岸是极乐世界,故名彼岸寺。
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彼岸寺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游寺曾赋诗极赞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
现在彼岸寺是高寺学校。一进大门,寺院宽阔明亮,迎大门是天王殿,殿门前有漯河市教委捐赠的石碑,上刻:“集资办学千秋功业。”天王殿门墙上有一石碑,碑额上书“万善同归”四字,其余字漫漶不清,碑立的时间是大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岁次戊申冬十一月。天王殿后面是中佛殿,这是彼岸寺现存最主要的建筑。殿为单檐九脊歇山顶式,座北朝南,面阔10.8米,进深8.8米,台基出墙0.16米。石碑嵌入在殿门东墙壁内,上刻“敕建,至正二年岁次已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韩礼谨志,主持僧重进、重暹建立。”这块碑与众不同的是还刻有一幅佛像,围绕佛像头部又刻光环一周,佛像赤背袒腹,盘足端坐,神态安详,置身于须弥座莲花池中,为其他碑少见。从碑文可以看出,彼岸寺建于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离现在660年了。据志书记载,彼岸寺是一元代建筑群,因屡遭战争破坏,加之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寺内建筑大部分被毁。现存的天王殿和中佛殿早年均为琉璃瓦件,现已全部拆除换为灰板瓦。正、垂,饯脊、鸱吻、垂兽、饯兽均换为陶件,中间宝瓶、走兽亦全部拆除。屋架结构,斗拱,也在后代重建中更换不少,但主要木结构还不失元代建筑风格,从外观上看两殿灰蒙蒙的,较之昔日的辉煌大为逊色。从残留下的墙根可以看出,这里还有东西廊房和其他建筑。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局专家鉴定:现存的中佛殿和天王殿对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非常珍贵。另据清道光《舞阳县志》记载:“普善寺、彼岸寺、文殊寺、寿圣寺俱元至正年间建(公元1341-1368年),现仅存彼岸寺。1982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修缮,1986年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前墙东侧嵌砌石铭记一块,铭曰:“敕建,至正二年岁次己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韩礼谨志。彼岸寺住持僧广喜、重进、重暹建立。”这是研究彼岸寺的重要资料。
历代名人如唐代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苏辙、苏轼,元代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足迹。直至建国前还常有京、省及外地名人官吏来此拓片。后有一县令不堪往来迎送之扰,以滚蜡将碑身激毁。
1986年11月,公布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