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老郑州的木偶戏和皮影戏
http://www.hnta.cn 2008-9-18 来源:商都文化全景 点击:
  

旧时的木偶戏表演现场

     旧时,在郑州的老坟岗和近郊农村庙会上,常有说书、唱戏和演木偶戏、皮影戏的,还伴有拉洋片、玩猴、弄枪舞棒的游艺节目,以引来众多游玩和赶会的人。而这些演出中,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要数街头巷尾演的木偶戏、皮影戏了。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各有艺术特色。
    民国初年,郑州就有挑担的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演木偶戏。抗战胜利后,兴盛一时。其中由安徽莱芜贾印江木偶艺人来郑街头、庙会兜谋生意,规模大,人员多,演艺精湛而闯出名声,受到各界的约请和欢迎。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并缀以服饰,做成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随时随地展箱架板,搭起一座长1米、宽约0.3米的舞台,锣鼓一敲,开张演戏。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可谓有声有色。所演劝世、习俗段子和童话故事《鹬蚌相争》《三英战吕布》《闹元宵》等常使观众在幽默的欢笑声中大获受益,至今老郑州人还记忆犹新。
    皮影戏简称“皮影”,又叫“灯影戏”、“土影戏”。“皮影”原本不是皮做的,后来有的地方用羊皮、牛皮和驴皮制作,因此“皮影戏”也叫“驴皮影”,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皮影戏”在郑州农村就有零星演出,很受农民的喜欢。1930年,河北省滦县皮影艺人刘凤山带来一班人马,起名“凤山”皮影戏社,先是在集市庙会上,后来又到街头巷尾演出,因演技高超、引人入胜,很受欢迎。他们用硬壳纸作原料,刻制成各种人物、动物、山、石、树木、房屋等剪影,用铁片、竹片制作成刀、枪、棍等格斗器械。人物剪影制作比较复杂,约有11个部分组成。即:头一部,四肢八部,躯体两部。各部用线连接而成。每一人物剪影需用3根竹竿与各部线绳相连接,演出用的银幕由1.5米至两米的木框和浅色的布幔组成,另备照明用的煤油灯挂于幕后。乐器比较简单,只需一鼓、一钹、一木鱼。演出时由两人合作进行,一人边操纵剪影边演唱,另一人敲打乐器伴奏。表演过程中,操纵者在幕后用竹竿挑动剪影,在灯前表现剧情所需动作,就会在幔幕(又叫银幕)上显示出枪刺刀劈、打斗拼杀、人呼马嘶等动作。再加乐器伴奏,锣鼓喧天,有声有色,煞是好看。后来,郑州有了游乐场所,“凤山”皮影戏社便经常在老坟岗、南关以及沟赵、须水、祭城、石佛等乡镇演出,塔湾药材骡马交易大会和城隍庙会也是皮影戏社必去的演出地点,剧目有《西游记》、《白蛇传》、《打渔杀家》、《小放牛》、《三打祝家庄》等。
作者:王瑞明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