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新密市西南15公里的平陌镇香山村,有一座“香山庙”,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教新密人采煤冶陶而建立的,“香山村”也因此而得名。
据《密县志》记载:“密煤利用,始见于东汉,唐、宋时期已用煤烧瓷,明清时期有所发展,民国时期初具规模。”1993年出版的《密县览胜》记载了有关白居易教新密人采煤冶陶的故事。说是白居易晚年时期,在洛阳伊河岸边的香山隐居,称为“香山居士”,曾经到新密生产陶瓷的平陌镇一带巡视陶瓷生产。他在巡视中听陶工们说,每烧一窑陶瓷品,需烧掉1000多斤木材。因此,附近的山林已被砍伐殆尽,陶工们打柴的地方越来越远。同时,由于山林被砍掉,使这个本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地方水土严重流失,生态被毁坏,庄稼年年歉收,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白居易就想:将来,远处的树木也有被砍完的一天,到那时候用啥烧制陶瓷品呢?他为此焦虑不安,昼夜难寝。
有一天,白居易走出镇子,到西南边的一道小山沟里漫游,倏然看见山洪冲刷后的土层下面露出来很多闪闪发亮、形同墨锭似的岩石,他就随手捡了几块带回住处,想试试能不能当墨用。结果,根本不行,就把墨石随便丢进旁边一个木匣子里,坐在炭火盆前读起书来。读着读着,觉得一阵倦意袭来,便手托腮帮,坐在桌旁睡着了。恍惚间,忽见一只仙鹤从窗而入,落在他的面前。他便骑上仙鹤,飞上云天,不知飞了多久,最后在一座雕梁画栋的大门前落下来了。白居易一看,原来是到了“南天门”。两位把守大门的武士看见白居易,连忙深施一礼,道:“香山居士,玉皇大帝请您到宫里一游。”说毕,就在前边带路,绕过瑶池和蟠桃园,来到兜率宫前。只见宫门口有两个鹿童,汗流浃背地在八卦炉前摇扇吹风,太上老君不断地把一些黑宝石似的东西投进炉内。白居易十分诧异,便上前施礼问道:“敢问李老仙长,您投进炉内的是什么宝贝?”李老君拂髯笑道:“此乃太阳神提炼的精华,俗名叫煤炭。”白居易又问:“老君能否赐予学生一块,细加观赏?”老君笑着说:“你屋里的木匣内就有。”白居易恍然大悟,竟忘了游兜率宫的事,也顾不上向李老君道声别,扭头就往回走。不料,却被南天门的门槛绊了一下,跌倒在地,跌得额头生疼。睁眼一看,却是脑袋磕到了桌沿上,他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不过,梦中的情景却记忆犹新。他急忙打开木匣来看,见自己随便丢进木匣内的黑石头竟与在天宫中见到的“乌金宝石”一模一样,他连忙将“乌金宝石”扔进火盆,不一会儿,便燃起了蓝色的火苗,比木材热乎多了。
白居易大喜过望,急忙跑到陶瓷窑场,对陶工师傅们说了“乌金宝石”一事。陶工师傅们听了,无不惊喜异常。白居易就和陶工师傅们一起,反复试验用煤炭烧陶瓷,终于试验成功,并且发现,用煤炭烧制陶瓷,不但速度快,而且陶瓷品光泽更加耀眼夺目。从此,新密人便开始了采煤冶陶新工艺,陶瓷生产也更加兴旺起来。后来,人们又试着用煤炭冶炼金属和烧火做饭,煤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开采量也越来越大。
白居易教新密人采煤冶陶,既保住了森林资源,又防止了水土流失,恢复了生态平衡,可谓一举多得。为了纪念白居易,人们就在山上建了一座香山庙,还塑了白居易金身彩像,世代供奉,行政村的名字也成了“香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