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庄位于郑州市区的西南,北临陇海路,南临航海路,大学路与政通路十字交叉口处、像切蛋糕一样把村子分成东南西北四块。
小李庄离郑州市区中心2000多米,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郑州成为中国的交通枢纽后,小李庄人就抓住机遇开始发展蔬菜生产。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井架林立,菜畦纵横,是郑州市近郊著名的果蔬生产基地。
1958年第四期《河南工人》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小李庄农业社的跃进计划》的文章,文章是当时小李庄农业社的社长孙世勋(后任郑州郊委书记)在当年“河南省工业、基建、交通、手工业先进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孙世勋在讲话中说:“我们社离省会较近,发展方针是为省会服务。任务以种菜为主,并搞大田生产,既保证省会吃菜,又要保证社员粮食自给。根据这一方针任务,我们定出的具体跃进计划是:蔬菜在1957年单位面积产量8000斤的基础上,1958年达到1.5万斤,1962年达到2.5万斤。粮食在1957年亩产341斤的基础上,1958年达到500斤,1962年800斤。果树1958年发展到3万棵,1962年发展到5万棵。1957年没有养鱼,1958年要发展到100亩,1962年发展到200亩。养猪1957年是1200头,1958年发展到1500头,1962年达到3000头。随着生产的大跃进,每个劳动日的分值也要由1957年的1.35元,提高到1958年的2元和1962年的3元。为了实现上述跃进计划,我们社制定了以下保证措施。这就是:要在1958年三月底以前,完成水利电气化,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达到旱天不旱,涝天不涝;今年每亩地上粪平均1万斤,积肥12万车,并争取在麦收以前完成任务;保证在春节前挖鱼池100亩,清明前栽葡萄树2万棵;原有水旱稻150亩,1958年要发展到2000亩;1957年有温室24间,1958年发展到210间,1962年发展到600间;5年内买汽车5辆,其他各项农业机械100部,1962年达到全面机械化。并且要在1958年第一个季度中,基本上消灭“五害”,保证环境卫生和身体健康。
上述规划实现以后,小李庄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那时小李庄的面貌是:“蔬菜四季常青,果子结满树,秋田改稻田,水坑变渔塘,机器遍地响,汽车货运忙,联队通电话,村村广播响,人人身体好,干活力量强,家家都富裕,户户住瓦房,拔去穷根子,永不受饥荒。”
这个规划是否实现,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但内容颇具当时的时代特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小李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小李庄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是在改革开放后。村委会利用村子的区位优势,盖起了商户云集的郑州古玩城、淮河路旅社等村办企业;村民们则拆掉了瓦屋茅舍盖起了楼房出租,小李庄成了富裕的都市村庄。2007年借助旧城改造的东风,全村又整体拆迁,一两年后这里将是高楼耸立,集酒店、商务区、住宅区多项功能的高档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