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张仲鲁笔下的1942年河南旱灾
http://www.hnta.cn 2008-10-7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张仲鲁(1895—1968),字广舆,巩义回郭镇干沟村人。1918年赴美国留学,获密苏里大学矿学院学士学位,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研究生,1923年回国。
    1923年秋,张仲鲁任清华大学教授。1930年,任河南大学校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旱灾、大蝗灾,这场灾难给河南人民带来的伤痛,至今令许多老人萦怀。
    当时,正值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蜗居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河南灾情。河南灾情是被外国记者报道后,中央政府才知,遂派大员赴灾区调查,张仲鲁即是河南省政府视察灾情大员。多年后他撰写了《1942年河南大旱灾片段》,以其在灾区的所见所闻,记述了那段悲惨的历史。文中所描写的当时灾民惨状,读后令人掩面唏嘘不止。
    据《1942年河南大旱灾片段》记录:1942年的河南三面环敌,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而未被敌人占领的豫西、豫南等一些地区又属极为贫瘠的山区。当年又逢大旱,麦收平均仅有二三成。早秋几乎全旱死,晚秋即使有些地方种上,亦因雨不及时,播种太晚,禾苗纵然尚茂,但并不结实生籽。这次大灾遍及全省,没有一地幸免。而且祸不单行,夏秋之交蝗虫又复为害,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落到田间,禾苗皆被吃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年夏天,蒋介石在西安召开军粮会议,决定当年军粮配额减为355万石。河南省政府即指派“大员”分头出发,一面督促军粮,一面视察灾情。这两项任务在当时被看作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河南人民迫切希望豁免军粮,减轻农民负担,而政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催缴军粮完成任务。不过,为了粉饰门面欺骗百姓,便把这两件事一道进行。我(指张仲鲁,下同)即是被派的大员之一,从洛阳出发,到荥阳、郑县、新郑、密县等县督促军粮。沿途我见到灾民有挖草根的,有摘树叶的,还有扒树皮的。从郑州循大路南行,乞食逃荒的络绎不绝,景象凄惨。此时的灾荒仅仅是开始,但各县的情形已经十分糟糕。随后我又到了方城、宜阳、南阳等县视察救灾工作。途中所见到处是成群结队的灾民向南乞食逃荒,走不动的即倒毙在途。几个蒸馍即可换得一个儿童,其凄惨景象令人心酸。我在方城外见到有人市,一对夫妻因无法生活,丈夫便出卖发妻。分手时,妻对丈夫说:“我的裤子囫囵一些,咱俩脱下换一换吧!”丈夫听后立刻与妻子抱头痛哭,说道:“我不卖你了,咱俩死也死在一起!”我在洛阳火车站附近见到一列火车进站,灾民争相攀登,不管多么危险都在所不计。火车行进途中开进涵洞,因车顶坐人太多,且超出涵洞高度,被洞口阻挡而纷纷坠地,顿时血肉横飞,摔死者不计其数。在古今灾情罕见的县份,人吃人的惨案时有发生。当时官府都以辖区发生人食人的惨案为不体面之事而讳莫如深,当然不会对此事进行调查,更不肯主动上报。有些人家,大人都已陆续饿死,仅余儿童流落街头。有的母亲已经断气,而食奶的孩子仍在噙着奶头吸吮哭泣……
    当时在各县虽设有粥厂,但“粥少人多”,供不应求。收容所成千上万的男女灾童大多面黄肌瘦,形似人体标本,饿死的人随地可见。由于省令县、区、乡、保自救,不准饿死一人,而县、区、乡、保长大多是出钱买来的官,为保其职位好大捞一把,故此对死者隐不上报,尸体胡乱掩埋,任狼犬刨食,白骨枕藉,血迹斑斑,臭气随处飘扬,惨不忍睹。而那些趁火打劫的坏人趁机诱拐良家妇女,用架子车载到洛阳再贩运到西安而不需任何本钱,只要管其一口饭便可卖到几百元……
作者:郭桂兰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